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人文/历史宋江翰林院郭敬明作协 |
分类: 风声云起 |
话说宋江带领各位梁山好汉,灭了方腊之后,皇帝老儿感觉宋江实在劳苦功高,选他作翰林学士。
顿时舆论大哗。
七犀鸟也不由得怀疑自己的眼睛:黑宋江也能入选翰林院?
宋江这厮,乃一县城小吏,且未经科举历练,不是进士出身,虽然也曾填过《西江月》一词,在浔阳江头浔阳楼上吟过诗,其身上毫无斯文之气,充满了江湖气。
如今,充满江湖气的郭敬明被王蒙等人选入了作协。
作家协会存在的合理性曾经被韩寒怀疑过。而且韩寒曾经很酷的拒绝了作协的邀请。
这种拒绝是感性的。同时又包含很多理性的元素。
中国的作家在进入作协之前,往往作风朴素,文笔活泼,心态草根,姿态大胆。
一旦进了作协,甚至领了固定工资,则变得懒了,好几年下不了蛋;馋了,多游走于酒山会海;闲了,多成为无赖帮闲;黄了,如贾平凹忘情《废都》;荒了,往往文气衰落,名气看涨。
更让读者郁闷的是,这些加入作协的专业作家,文章中多了一种翰林气。
何谓翰林气?
翰林气就是一种四平八稳,惧怕错误,充满官气,高高在上,不察民间疾苦,冷漠平庸,毫无情绪和激情的气质。
这种气质的文章遍见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之中,属于把读者往网络江湖驱赶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严肃的《三国志》的影响力要远逊于不严肃的《三国演义》?
因为陈寿身为西晋史官,有俸禄享用,不愁生计,故不懂民间风情和趣味,再则陈寿在其位谋其政,尽管有史官的传统要遵守,可还是充满了利害算计,不敢过于倾注自己的情绪。
相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则没有这么多的顾虑,身在江湖草莽之中,所过的生活方式属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交往的多是渔夫、樵夫等沧桑感十足的野老村妇。过的是“一壶浊酒喜相逢”而不是天天晚上觥筹交错的简单生活。
因为没有顾虑,因为岁月风霜,因为江湖牢骚,罗贯中同志的平民生涯使得他通晓民间对三国人物的喜好和憎恶,更使得他想骂谁就骂谁,想捧谁就捧谁,丝毫不用顾及权力的态度。
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罗贯中遵守的是平民视角。自然,就像今天易中天成为学术超男一样,其作品就感染了中国的江湖民众。
《三国演义》在影响力上打败了《三国志》,本质上是江湖气战胜了翰林气,土匪气战胜了书卷气。
另一个可以相提并论的文坛趣话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前者在江湖广为传播,后者始终出不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圈子,原因为何?
就在于纪晓岚文章中浓厚的翰林气,始终没有蒲松龄文章中的那种浓浓的江湖味道有吸引力,甚至起到将平民读者驱赶走的作用。
很多传统作家嫉妒韩寒书籍的畅销,抨击种种韩寒的不是,其实,他们都不明白,韩寒文章中的江湖味道十足的冲撞传统价值观的“匪气”是他的最大的卖点。
而很多(非全部)身在作协的传统作家,则因为长期参加研讨会、座谈会、学习会、报告会、以及众多的华丽的夜宴而沾染上浓浓的翰林气,这种充满翰林气的文章因为跟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关系不大,自然销路有限了。
韩寒这几年大玩赛车,这符合他的冲撞型写手的性格特质,冲撞传统价值观是他的强项,他选择拒绝加入作协符合他的本性。
相反,郭敬明,这个因为《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指控抄袭而串红的江湖写手,携带着浑身的江湖气进入了作家协会。
这大概是因为他正在运作一家公司,而公司的运作,则需要各种各样的头衔作挡箭牌,而作协会员,恰恰是这样一种比较不错的品牌资源。精明的郭敬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他入了作协。
而七犀鸟,则因此联想到黑宋江入选翰林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等戏目,只不过宋江是一个黑胖子,没有郭敬明的模样儿拉风儿,鲁智深也只是一个粗人,没有郭敬明的头脑儿好用罢了。
前一篇:“红问号”禁播爽了谁?
后一篇:去韩寒家,不看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