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看古人很美”到“看古人很丑”
文/七犀鸟
伟大的孔子先师,已经是很古很古的人了。
可是,在他的眼中,他那个时代却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孔子也长期是个愤怒青年。
在孔子眼中,或者心中最美好的时代,乃是尧舜禹的时代,孔子经常对弟子发的感慨就是:“人心不古。”
结果,这句话成为所有遗老遗少们看到不符合标准礼仪,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离经叛道的现象时的口头禅。
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文人,看古代都是很美的,看现代都是不那么完美的,但是向上级提建议的时候,都要描述尧舜禹时代的乌托邦式的美好画面。
甚至这种文化环境熏陶下的帝王,再有抱负的帝王,人生目标也只不过是做一个新的尧舜。
甚至连粗鄙如韦小宝者,也懂得,说皇帝是“鸟生鱼汤”,即尧舜禹汤,是康熙大帝最开心的马屁。
一些对现状不满的文人,因为中土的封闭,也只能“借古讽今”,借古人之口来讽刺当今的时事。
这些文人一个满肚子都是经典里的典故,现实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典故。
这些从尧舜时代积累下来的典故,成为文人论政、调解纠纷的丰富的案例库。
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土以前,这种通过典故,通过古人的案例,以美化古代为前导,来讽刺解决现实问题的文人就产生了所谓“看古人很美,看今人很丑”的现象。
哪怕到了今天,还是有一些文艺工作者犯这个毛病,在文学作品里,在影视剧里,把古代的帝王将相一个一个塑造的勤政爱民的典型。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深入人心以后,一代更比一代强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是这种共识也很难突破传统文人的传统文化构筑的心理防线。
拿鲁迅来说,一开始接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年轻人总是比老年人进步,年轻人就是进步的象征,可后来他就改变的看法,甚至在苦闷的时候,大看古书,炒古碑,继续沉醉在古人的文化废墟里。
新世纪以来,看好莱坞的电影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渐渐对俺产生了影响。
影响在于在重新阅读传统小说的时候,看到了古代英雄反人,草菅人命的一面,有了这种想法,甚至心里很不安。
可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古代英雄的丑陋之处。
王立群看到司马相如骗钱骗色拐人妇女。
有人看到关羽是个好色之徒。
有人看到帝王都是冤魂制造机器。
最近,北大教授周思源说李逵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将他当作英雄的代表,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发出梁山好汉很多都不是好汉的感慨。其实这些人物施耐庵同志在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很清楚,这些人本来都是魔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古人很丑”。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乡愿的人,说不能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待古人,不能用今天的要求来要求古人,这样对古人不公平。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可是,古人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你再怎么样评论他们,他们也不知道了。
谈论古人是为了影响今人,影响今天的祖国的花骨朵们,用今天更加开明,更加进步,更加人性化的立场来批判古人,会让花骨朵们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暖风。
其实,看古人是丑还是美,完全取决于“看者”的价值观。
一对华人夫妇到了美国,把《镜花缘》等名著带到海外,生活几年之后,想拿出来和小孩子一起欣赏,读了几页,感到很恶心(sick)。
这就是价值观力量的影响。
反之,如果把一个人从小关到20来岁,只让他看四书五经和四大文学名著,成年以后放出来,他绝对会欣赏其最不人道,最反人性的《二十四孝》之类的故事。
因此,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现代,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
就是让他看古代的英雄。
如果他“看古人很美”,说明他的心还是浸泡在传统文化的酱缸里。
如果他“看古人很丑”,说明他的心已经感受到现代文明的阳光。
如果他“看古人呕吐”,说明他已经黄皮白心。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于FJ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