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伪装清高和屈原的随波逐流
文/七犀鸟
老家没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小时候看到金庸《侠客行》里的石破天被女朋友捆成大粽子,感觉非常好玩。
还有一种南方的食物,就是空心菜,拜金庸所赐,小的时候对空心菜极为神往,觉得这样一种傻傻的菜,不懂得什么时候才能见识到。后来到了福州,空心菜成为一种经常见到的老朋友,实在让人感慨。
粽子,典型的高雅状的食物,用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叶子做包装,里面是平庸的大米,恶俗的肉啊,糖啊,蟹黄啊,外表却装得清雅,好比爱名誉的岳不群,心里无所不需,外表却清风明月。
粽子的出生,跟屈原关系密切。
屈原是最应该吃粽子的人,可惜,作为实体的他没有这个口福。
屈原,原名屈平,其实他的性格既不平,又不圆,更不屈。面对滚滚红尘中的俗物,面对滚滚笑脸中的奸佞,他的斗争有点像那位与风车作战的唐。
上帝悦纳世人,往往让其受洗。
屈原嫌尘世太脏,就去汨罗江清洗,奈何洗不去洗不净内心的愁烦,只好与汨罗江共流,所谓随波逐流是也。
世人懒得过圣洁的生活,却羡慕圣洁的圣徒,而且崇拜为理想而献身的人,于是,粽子大行其道。
讽刺的是,出身高尚的粽子,进入得确实红尘中人的俗口。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投江,成为历史上持不同政见者的样板,现代很多年轻人为了爱情而投江,跳楼,玩自杀的游戏,境界差的太远,所以屈原造就了端午节。
屈原一样的人已经成了稀缺动物。
现在社会,满大街蹦跶的人,都是只知道吃粽子,至于粽子中的微言大义,又有谁深入考究?
Saturday, June 03, 2006于FJ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