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钟茂森讲《了凡四训》 第一部分
(2020-07-07 07:55:2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幸福生活 |
http://www.zy680.cn/Html/?620.html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导我们改造命运的善书。它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儿子的家训,总共有四篇,称为《了凡四训》。这四篇文章第一篇叫做“立命之学”,第二篇叫做“改过之法”,第三篇叫做“积善之方”,第四篇是“谦德之效”。它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经营美满的人生。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美满,还有很多的不如意,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请大家不要灰心,要知道幸福美满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来创造的。所以我们这次讲题就定为“重建美满人生”。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幸福美满了,但是要知道,虽然你比很多人更幸福,但是在生活当中也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烦恼、挫折、困境,甚至会起很多的波浪。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圆满,《了凡四训》教导我们的就是这个。而且再进一步,教导我们如何转凡成圣,从凡夫俗子的地位迈入圣贤的地位,真正使我们的人生达到究竟圆满。对学佛人来讲,《了凡四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它教导我们认识因果的道理,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而能够断恶修善,去营造积极的人生,迈入佛法的殿堂。我们这次的学习尽量简要详明,只是把文中的重点提出来学习探讨。大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时间也是非常地紧张,很少人有充裕的时间来听讲、学习。所以我们这次希望用6天的时间把《了凡四训》从头到尾学习一遍,每天2小时,总共12小时。学习完《了凡四训》以后,我们再来学习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的一篇序文。这篇序文写得非常好,从佛法的高度、从圣贤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学习《了凡四训》的必要性,我们把它放在最后来学习。等我们把整个《了凡四训》学习一遍以后,有了完整的概念,再来读印祖的序,那个味道就更浓了。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篇文章。
首先介绍作者,本文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35年;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08年去世的,享年74岁。他的籍贯是中国江苏省吴江市,本名叫做袁黄,字坤仪。古人有名也有字,名字是父母起的,也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叫一个人的名字;长大以后,朋友就不能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的尊重,因此长大后都要称他的字。了凡先生,他原来有个号叫学海,意思就是很博学,学问、知识像海洋一样的广博。了凡先生15岁那年遇到了一位孔先生,这位孔先生是一位算命的高手,精于八字算命。他为了凡先生算命,把了凡一生的命运都算定了,后来发现算得还非常准确,连他每次考试考第几名,获得多少奉禄,得多少的米粮,能做到什么官都算得很准,还算出了凡先生命中无子,最后是五十三岁寿终,把了凡先生整个一生都算定了。确实,了凡先生也基本上是按照孔先生算定的命运去走,一点都没有差错。所以他自己也就心灰意冷,没有什么妄想了。因为什么?命运都给人算定了。真的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他自己什么想法、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因为想也没用,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的心也很清净。
后来,有一次到南京的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云谷禅师跟他在禅堂里对坐了三天三夜,就发现这个人不简单,打坐三天三夜竟然不起一个妄念,就问他什么原因。了凡先生就告诉云谷禅师,这是因为自己的命都已经被孔先生算定了。禅师听了后哈哈大笑说,我原来以为你是个英雄,是个豪杰,原来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听后很不解,很疑惑地请教云谷禅师,这话怎样理解?云谷禅师就告诉他:“你这么多年来竟然被孔先生把命算定了,都不能够转动一毫,你说你是不是凡夫?”了凡先生就问,难道命运是可以转变的吗?
禅师就给他开示,命运确实是可以转变的,正所谓“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运是由自己掌控的,福报也是由我们自己求得的。用什么方法求?一定要按照因果的道理、原则去求。禅师给他开示以后,就教导他如何改造命运。了凡先生也听明白了,后来就把自己的号改了,他原来叫学海,现在改成了凡。“了凡”,我们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到,“了”就是完全明了,不再想做凡夫了,真正想要成圣成贤了。这是了凡先生所立定的志向,他想要转凡成圣。转凡成圣第一步是要断恶修善,所以他这一生就是实践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确实,几十年来他做到了,也真正把自己的命运改造过来了。原来他命中没有功名,只能考取秀才,没有举人和进士,结果后来他获得了进士,这是古人最高的学位。而且做的官也比原来要大,而且原来命中无子,但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本来寿命应该到五十三岁的,结果他活到了七十四岁。你看,命运全改造过来了。所以在他晚年写了这篇《了凡四训》,把这一生所修所学的跟世人分享。他确实是断恶修善、改造命运、重建美满人生的好榜样,在历史上堪称是一个楷模。
《了凡四训》是他们袁家的家训,本来是教导他自己子孙后代的。你看,古人传家之宝是什么?不是把一块什么玉,或者是把什么金子、银子留给子孙,不是!真正传家之宝,就是这种圣训。所以他把自己这一生所修所学,写下来传给子孙,后来也传出来让社会大众也能受益。四篇家训可以说是文理俱畅,豁人心目,写得确实很好,文字也很流畅,而且能够真正让人破迷开悟。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当年就竭力地提倡这一本书,提倡因果教育,因此这本书流传得很广。
我们的恩师释净空老教授,在早年学佛的时候,接触的第一部圣典就是《了凡四训》,是一位朱镜宙老先生送给他的。我们的恩师认真地学习这本书,而且依教奉行,这一生不遗余力地讲经弘法,要知道,讲经弘法是最大的修善,恩师一生积功累德,也改造了命运。早年别人给我们的恩师看相算命,说他都活不到四十五岁,而且说我们的恩师,虽然人很聪明,但是福报很小,寿命也短。结果恩师今年已经是八十一岁,福报很大,智慧也很高。我们看他老人家也很长寿,他改造命运比了凡先生改造得更殊胜。所以我们的恩师也是一位大“了凡”。他也是极力地提倡弘扬这部书,可以说是有印祖的遗风。确实他也认识到,真正要解救现前众生的劫难,必须用《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些因果教育的经典;而且学佛的人真正做到信、解、行、证,入佛境界,也必须在因果教育的这些课程上面扎根。今生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扎好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根。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佛说十善业道经》,可以说《了凡四训》是含摄了这三个根的教育。那我们在学习《了凡四训》的时候,也尽量地结合这三个根,真正地去落实圣贤的教育,这样才能够入门。以上是简单地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经文。
虽然《了凡四训》不是佛经,但是要知道它讲的理跟佛经的理是完全相应的。什么叫佛经?佛经里面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的教诲就用这三个科目来印证的。你看《了凡四训》讲的是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确实也是讲这些。所以我们要高度地重视这部书,应该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去尊敬和学习,这样的话才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的利益也才得的大。下面我们来看经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