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书人(作者:金克木)

(2009-11-14 10:27:08)
标签:

文盲

评弹

大鼓

弹词

金克木

印度

杂谈

分类: 与印度有关

原载:《新民晚报》

日期:1992.7.29

次:10
版名:夜光杯· 连载专刊:夜光杯
栏目:路边相


    文盲之多据说国际上大国中以印度为第一。我从前在印度住过几年。依我看,文字之盲的“文盲”确实多,连拼音文字也不会读写,书本之盲的“书盲”倒不算多,因为他们的书主要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耳朵听的。从古以来就是这样。佛经一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凭口头互相传授。中国人历来看重读书。《论语》 中子路一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就遭到孔夫子的训斥。实际上,中国的读书人在全人口中从来就为数不多。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靠口传的比靠文字书本的多。唱书说书不是仅对文盲有吸引力,知识分子,不论低级高级,听书迷,爱听评弹大鼓的,也不少。我小时候常听大嫂说书。常在晚间一盏煤油灯下见她戴上老花眼镜,手执一本线装书又唱又说。有时煤油不足,还把古老的豆油灯拿出来,点上两根甚至三根灯芯。拨灯草和剪灯花是我的事。全家大小围在桌边凝神静听。只有我一个是男的,又是小孩,不专心,常常去注意灯盏。
    大嫂的唱腔在我听来只有一个调子。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腔调。不是苏州评弹,更不是北方大鼓或则四川清音。她是河南人,唱的也不是河南坠子。有点像吟诗,又不是读书腔。我疑心是她自己半继承半创新的曲调。我觉得单调,但是听的人可以天天听也不觉厌倦。我也觉得苏州弹词和越剧、黄梅戏的调子都是不断重复。这话一说出来就遭到内行的怒斥。在印度听到乡间的人唱他们的史诗,上古的,近古的,虽然好听,也好像各自只有一个曲调。不知《格萨尔王传》的唱法是不是这样。中国旧诗吟唱也是大体固定而细微多变,单一而不招人厌。一种多少年多少人熟悉而不厌烦的歌唱曲调不容易定形,也不是任何个人可以随意改变的。至于为什么会不使人厌烦,我回答不上来。我是外行,听流行歌曲也以为仿佛只有一种旋律。大嫂唱的书,不久我就能看懂了。她来回唱的不过是《天雨花》、《笔生花》、《再生缘》、《玉缘》几种。我还发现她有木板的《义妖传》讲白蛇和许仙,石印的《玉蜻蜓》讲一个尼姑庵,她都不唱。 孟丽君的故事连我都能背出来了,她还要唱,大家还要听。
    这已经成为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古话了。现在“一灯如豆”全家团坐听书的情景再也不会有了。连戏曲和电影都有点抵挡不住广播和电视了。大鼓和评弹也好像快要消失了。说书人呢?业余的,家庭中的,早己没有了吧?专业的呢?在广播和电视的节目中还占什么地位?究竟还要不要,或则还会不会再有,那种单调而耐重复,持久而不索厌,能使各等人都入迷的唱书和说书呢?旧形式破了。立了什么新形式呢?电视连续剧能代替吗?人是容易忘事的。不识字,不读书,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靠什么一代一代往下传,传的又是什么呢?五十年前我在印度看见文化传统的又断又不断的破碎情景,文盲快要兼“书盲”的危险信号。对此,我本不明白,还是几位印度朋友提醒我的。他们是有眼光的有心人,还是忧天的杞人呢?印度从古没有“书同文”,只有各种拼音文字,假若文盲再加上“书盲”,视听全断,没有了说书人和听书人,各色史诗都不再传唱了,只剩下迎神庙会使人不致全盲于传统了,那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史诗重演而不自知?以旧为新?这是当年印度朋友和我谈的。当然现在印度不会是这样,中国也不会是这样。我由小时听说书唱弹词而想到印度的说书唱诗,写下来这些话,不过是无关紧要的一些闲谈而已。老人多讲老古话,何必呢?红娘说得好:“谁问你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