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收藏)广丰详细资料

(2008-06-13 02:39:36)
标签:

广丰名人

广丰历史

广丰地理

广丰文化

广丰经济

广丰气候

烟客

分类: 万花筒子

[转](收藏)广丰详细资料2007-12-05 23:14:55

地理

广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地区东部,浙赣铁路320国道南侧。东界浙江江山市,北邻玉山县,西毗上饶县、信州区,南接福建浦城武夷山市。县境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1377.79平方公里,折合206.67万亩。山地丘陵145万亩,耕地26.76万亩,人均耕地0.34亩,素有“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地理坐标:东经118°1'18" - 118°29'15",北纬28 °3'30" - 28°37'23"。

县址
永丰镇,距省会南昌市276公里,距上饶市24.7公里,有广江、上二、广玉公路分别直达江山、浦城、上饶、玉山四邻县市,以及311挂线直驶梨温高速公路

历史沿革

今广丰县地,春秋时属战国并天下为郡县,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九江郡余汗县;县境东北角(指建县时从衢州须江县[今江山市]划入之一小部分区域,下同)属会稽郡太末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六年,分淮南国置豫章郡,辖余汗县,今广丰境属之。汉末,余汗地尽属孙吴。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吴孙策分豫章置庐陵郡,今广丰县地属庐陵郡余汗县;东北角属会稽郡新安县。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分豫章郡置鄱阳郡,同时析余汗地置葛阳县,今县地属鄱阳郡葛阳县,东北角仍属会稽郡新安县。三国时期隶属同上。

晋、南北朝,皆属鄱阳郡葛阳县。县境东北角,晋泰始二年(266年)属东阳郡新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新安改名信安。陈天嘉三年(562年)属金华郡信安县。

隋开皇二年(582年),县境东北角属婺州信安县。大业三年(607年),葛阳改名弋阳,县地属鄱阳郡弋阳县;县境东北角属婺州东阳郡信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鄱阳为
饶州,置上饶县,同时设立永丰镇,因境内有永丰山得名,属饶州上饶县。分信安地置须江县,隶衢州,县境东北角属衢州须江县。武德七年(624年),省上饶入弋阳,隶饶州;武德八年(625年),省须江入新安,隶婺州。今县地属饶州弋阳县,东北角属婺州新安县。永昌元年(689年),复须江县。乾元元年(758年),置信州,分上饶县之永丰镇益以衢州须江县之西南地设永丰县,是为建县之始,隶信州。元和七年(812年),省永丰县入上饶复为镇。

五代时,今广丰县地皆为信州上饶县永丰镇。其间信州于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改属吴;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属南唐。

宋太祖开宝八年节(975年),信州改隶江东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永丰镇复为永丰县,仍隶信州。自此次复县至今未变。

元初,实行“行省制度”。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信州为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永丰县属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取信州路,改名广信府,辖永丰县,仍隶
江浙行省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因广信府隶浙漕运不便,改隶江西行省,永丰县皆属广信府。清代沿用明制,惟因吉安府亦有永丰县,雍正十年(1732年),准江西巡抚谢昊奏,改广信府永丰县为广丰县,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设道,广丰县属豫章道。十五年废道,各县仍直属于省。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全省四次划分行政区,广丰县皆属第六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盘岭山区及其周围各地,曾先后建立县、区、乡苏维埃政权。

1949年5月5日(民国三十八年农历四月初九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兵团17军49师解放广丰。5月20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赣东北行政区上饶专区。9月,赣东北行政区撤销,改属江西省上饶专区。1971年4月,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2000年10月,上饶地区撤地设市,广丰县属上饶市。


行政区划

县境疆域自建县以来无大变动。元代以前,县内行政区划不详。明、清两代,划分6乡51都。民国时废都,设区、乡、镇,且屡有变动,废置无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县内区划亦屡经调整、变革,经历了区、乡、镇——公社、场——乡、镇三个阶段的演变历程。

现下辖3街道(
永丰街道、芦林街道、丰溪街道)、16镇(洋口镇五都镇毛村镇泉波镇沙田镇桐畈镇横山镇枧底镇下溪镇大南镇湖丰镇壶峤镇吴村镇排山镇 霞峰镇、铜钹山镇 )、4乡(东阳乡、少阳乡、大石乡、嵩峰乡 )。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76万。

劳动力总人数达35万人,在外务工人员达25万人。


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其中黑滑石贮量居亚洲之首;广丰磷矿是江南八大磷矿之一。

可开发的水能资源8.94亿千瓦;

森林蓄积量176万立方米;

白银鹅、
白耳黄鸡、紫老红晒烟叶、天桂梨等农副产品品质优良;


风景名胜

风景有白花岩、六石岩九仙山、天桂岩等。铜钹山位于县南与福建交界处,属武夷山脉,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为全县之巅。嵩峰山位于县东与浙江江山交界处。

名胜古迹有
博山寺、灵鹫寺、十都大屋等。

气候

广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据1959~1980年22年实测资料,主要气象要素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7.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5℃(1971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9.1℃(1977年2月4日)。其中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9.4℃;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5.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18日,终日11月26日,持续254天。由于县内地形复杂,山区、丘陵、河谷地区的气温各有差异,形成小地形温度。地处山区的桐畈、岭底、管村和嵩峰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全县其他地区低1℃~3℃。

霜期  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66天。初霜期为11月25日,最早为1978年10月30日,最迟为1970年12月16日。终霜期为3月2日,最早为1973年1月30日,最迟为1974年3月28日。无霜期以1980年最长,为298天;1974年最短,为237天。年平均有霜日18.9天,初终霜间隔日为99天。1963年冬至1964年春霜期最长为136天。1970年冬到1971年春最短,仅62天。

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为1626.9毫米,多雨年达2446.9毫米(1975年)。少雨年为1971年仅923.7毫米。相对变率为17%。雨量四季分布不均,春季为344.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1.4%;夏季79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48.9%;汛期平均始日4月15日(最早4月1日,最迟5月29日),终止日期7月4日(最早4月12日,最迟7月19日),间隔日数为82天,降雨量81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50%;秋季为318.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9.5%;冬季为168.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0.2%。

雪期  年平均为59天,初雪日12月28日,最早为11月15日(1970年),最迟为2月5日(1964年);平均终雪日2月24日,最早为1月29日(1970年),最迟为3月22日(1961年)。

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1881.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其中日照时数最多的8月份为259小时,日照百分率64%;日照时数最少是12月份,为94.4小时,日照百分率最低是3月分,为28%。年太阳辐射总量108.8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量以7月份最多达到14.3千卡/平方厘米,最少是12月。1月和2月,均为5.8千卡/平方厘米。

风向风速  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亚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春夏之间,南北风均有,夏秋期间偶有台风侵入和影响。年平均风力2级(风速2米/秒左右),最大风力7级(风速15米/秒左右)。

灾害性天气

洪涝  一般规律为:3月起潮,4月进入汛期,5月、6月份出现洪峰,8月后汛期结束。据历年资料记载,洪灾一般出现在4~7月间。但特殊年份也有出现在2月或迟至7~8月份的。洪水形成从降雨集流到洪峰出现一般5~7小时,一次洪水一般2~3天。

干旱  主要出现在7~10月份,有夏旱。伏旱和秋旱,以伏旱和秋旱为严重。22年中有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1967年伏旱和秋旱持续达89天。1968年和1971年各出现干旱82天。干旱平均三年二遇,比较严重的七年二遇。

山脉

县东部为仙霞岭西延支脉,南部武夷山北延余脉。西北、西南、东北为丘陵低山,千米以上山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岭底乡的铜钹山尖海拔1535米,为县内最高山峰。
                          
    东部山峰
    白塔尖 位于嵩峰乡南境,赣、浙、闽三省交界处,东南邻浙江省江山市,西南毗福建省浦城县。海拔812米。
    六石峰 今名六石岩。由六个巨石组成,山峰矗立,远看如排笏,似卓锥,名为笔、抱儿、蟾蜍、鳌、圭、屏,峰下深谷有泉水流出。元志六石山,地名土团。在嵩峰乡境内。海拔545米。
    茆岩 今名毛岩,在嵩峰乡境内,海拔1032米。石级狭窄,行走不能转脚,巨石旁列,开似天门,石级尽处为空地,宽广约百余亩,云碓茶灶,累累相望,山水穿石,盘曲如蛇行,春天淫雨,石间流水暴溢,水帘飞注,喷雪数十丈,人称为小匡庐。岩背与江山市接壤,去仙霞龙井很近。
    松峰 今名嵩峰山。盘旋出云际,绵延不断,环视三清、怀玉、灵山、铜钹诸名山,东西分峙;俯看六石、白华,似龟鳌昂首。山上建有冲霄庵,庵仍存在。在今嵩峰乡境内。海拔1052米。
    巾峰 俗称纱帽山,在今泉波镇境内。独峙如云。山顶有瀑布,永不干涸。沿山脚数百步,有怪石,传说有石牛、石鲤鱼、石门阑、马踏迹诸仙境。明代乡宦吕夔曾在此处建有莲湖书院。海拔450米。 
                          
    南部山峰
    双峰尖 在岭底乡境内。海拔1450米。
    青草弯 位于岭底乡南部,与福建省浦城县毗连。海拔1305米。
    黄泥山 在岭底乡境内。海拔1142米。
    湖洋岗 在岭底乡境内。海拔1225米。
    悟道尖 在岭底乡境内,与蒋尖巍然并峙,天将下雨,必先有云。海拔1290米。古建马氏庙,已毁。
    铜钹山尖 南部与福建省武夷山市交界,东北毗福建省浦城县。海拔1535米。
    上加尖 在岭底乡西北,西界上饶县。海拔1360米。
    九仙山 今名九千山,山峰重叠,形态不一,上有石棋盘,仙娥石。在岭底乡境内。旧志载:清杨文起义处。海拔571米。
    蒋尖 今名浆塘尖。万山攒簇,千岩戟立,形似宝盖。在岭底乡境内。海拔1155米。
                          
    西南山峰
     罘菼山 在今永丰镇水南,俗名屏风山。旧志载:形似有孔屏风,前面临溪,后面靠蒋峰,状如拱揖。旁有平门山,一名石黄山,山路斜窄。海拔187米。
    鹤山尖 今名鹤山。一峰高峻,上有龙池,于石壁间,砑然开峡,上横石梁,飞泉喷激,有石龟曳尾,有苏家岩穴。方舆记载:“鹤峰左有天井,广丈余,深莫测,有倒悬石,如莲花覆盖,水色碧。天欲雨,水中白雾弥漫”。山右有洞二,一为仙洞(现名神仙洞),一为鬼洞(现名新洞)。两洞中有许多天然景物,可供游览。在洋口镇境内。顶峰海拔380米。
                          
    西北山峰
    博山 与鹤山对峙,古名通元峰。后唐天台韶国禅师建寺于此,名为“博山寺”。在今洋口镇境内。海拔231米。
    西山 今名竹行山。在永丰镇西,“为县之西障”。海拔202米。旧志载:“宋绍兴间祀东岳于其上,中有真隐观,其左为丰溪书院”。真隐观俗称西山观,今为广丰中学校址。
                          
    东北山峰
    西岩山 在排山镇驻地,山顶有西岩寺,左下有天桂岩等名胜古迹。天桂岩有“江东第一洞天”之称。海拔320米。
    灵鹫山 山峰矗立,下有洞,名叫“江相”。洞西建有灵鹫寺。在社后乡境内。海拔220米。

水系

县内主要河流为丰溪,是信江上游南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仙霞岭,从县境东部流向西北,在五都折向西流,至洋口镇清湖出境,在信州区郊汇入信江,全长117公里,其中县境长87公里,流域面积2143平方公里。丰溪在沙田镇溪东分为两源:一是棠岭港,二是十五都港。

    境内流入丰溪的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9条:
    十都港 集雨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长31.3公里,泉波镇下洲畈入丰溪。
    枧溪水 集雨面积279平方公里,总长63.9公里,洋口镇姜家入丰溪。
    廿四都水 集雨面积70平方公里,总长13.4公里。五都镇鹅颈入丰溪。1959年兴建关里水库,把廿四都水截断。
    下溪水 集雨面积59.7平方公里,总长13公里,广丰中学门口入丰溪。
    塘边水 集雨面积53.4平方公里,总长16公里,排山镇上余入丰溪。
    石杉水 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总长14.8公里,杉溪入丰溪。
    排山水 集雨面积58.5平方公里,总长15.5公里,塘墀乡三都入丰溪。
    十五都港 集雨面积376平方公里,总长45公里,到沙田镇溪东与棠岭港汇合为丰溪。
    棠岭港 集雨面积559平方公里,到沙田镇溪东与十五都港汇合为丰溪。
                        
    丰溪水位:
    据1977至2002年26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水位89.42米(水位高程属吴淞基面),最高水位1993年为93.83米,最低水位1995年为88.68米。

荣誉

广丰县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示范县”、“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出路在工业发展先进县”,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低保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