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诗人刘迎春:我和迎春的文字缘/赵志飞

标签:
诗人刘迎春相片赵志飞配诗 |
分类: 追忆诗人刘迎春 |
我和迎春的文字缘
赵志飞
君去二十载
惜不与众同
幸有咏春在
席散曲未终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瞬,迎春离世竟己二十年了!
诚然,浮沉人生中,不断的有人进进出出。我也忘记了应该忘记的,记住了应该记住的。能记住的往往都是刻骨铭心的。
迎春,即是让我能刻骨铭心记住的故人之一
我和迎春相识于30多年前的1983年,当时,我在黄石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担任刑事照相工程师。在工作摄影之余,有时也在市群艺馆摄影协会青年摄影家蒋和兴老师的指导下,搞点艺术摄影的创作。有一次,我随警作战,参加刑警队一次潜伏守候抓获逃犯的行动。那是个淅沥不停的雨夜,潜伏刑警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强将,潜伏地点是当天逃犯必须经过的袁仓煤矿的山上,背景即是山下万家灯火的黄石市区。当时,我觉得人、物、景都很上像,且意境很好,尤其是天光、灯光、水光、刑警炯炯的目光和手上钢枪的寒光,构成一副奇光异幻、若明若暗的光与影的特殊小夜曲。我被这个场景感动了,因潜伏现场不能使用闪光灯,我就着自然光“咔嚓咔嚓”的连拍了几张。回去冲放出来,效果还真不错。我把照片起名为《灯火阑珊时》,送给蒋和兴老师看。没想到,过了几天,黄石日报的副刊栏目在醒目位置,刊出了我的这张《灯火阑珊时》照片。更让我没想到是,照片旁还配了一首署名为“刘迎春”的诗。诗味很浓,文字隽永,尤其是末尾的几句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画龙点晴,充满情感,一下升华了照片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我这个摄影作者竟然没有想到。
因手头暂时没有找到这张报纸,无法追记全文,但后面几句我至今记忆清晰如昨。他写道:
我们的夜,因你的存在而幸福
而你的存在,我们却很少知道……
我的照片原作反映的主题其实很直白,就只是宣传人民警察在雨夜潜伏的辛苦和对职守的奉献,而迎春的这首诗,却是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道出了社会对人民警察职业的赞扬和理解,道尽了公众对无名英雄的爱戴和感动。这样的角度和表达,不光升华了照片主题,也使人民警察的正面形像更加平实而高大起来。
这几句诗真是点晴之笔。于是,我将此照片配上迎春的这两句诗作为题记,参加了当年中南五省职工摄影联展,获得二等奖,照片在市文化宫橱窗里很悬挂了一阵。
迎春的照片题记,使我悟出,任何一幅摄影作品的起名,是对作品的二度审美和再创作再创造过程,一幅优秀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除了来自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外,还必须有一个形象生动、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寓意较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它不光最大化的提炼了主题,凝练了精华,给观众欣赏和理解作品起着导引的作用,同时,一个凝练而有诗意的名字能够为作品赢得更多获奖机遇。
于是,我请蒋和兴老师邀来迎春小座。席间,我们一见如故,交谈甚欢。我发现他既是一位英俊和粗砺完美结合于一身的真性情汉子,又是一位才华横溢浑身充满诗情因子的锦绣诗人。我读到了他带给我的好几首诗,篇篇让人击节!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写的一首《祖父》,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尤其是了解到他是从大冶公路局的一位养路工人,靠自已的刻苦勤奋,一步步登上神圣的诗歌殿堂,傲立于黄石青年诗人之林,直至入主黄石日报的文艺副刊,其跨度之大,堪称诗坛奇才。
从此,我和迎春因文字而结识而结缘,而相交且相知。那时还不兴公款请客,我邀他不时来我家喝酒谈诗,他也从不客套,随传随到,或不请自到。我们喝得最多的是大冶谷酒,吃得最多的是我妻子唯一拿得出手的青椒小炒肉。三岁的女儿小薇也常在席间为迎春叔叔背诵一段“故人西辞黄鹤楼”佐酒,宾主之间,其乐融融。有段时间,我的家成了他说的“礼拜天快乐食堂”。日子久了,他更加熟不拘礼,宾至如归,每次一进门就斜靠在我家床铺的被子上(那时房子小,客厅兼卧室),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起来。我本一疏人,并不在意他的粗放,我妻子游洁也是一个文学青年,亦十分钦佩他的诗歌和才气,深知文人不拘小节,也就都由着他了。
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的英年早逝。痛失挚友,让人唏嘘。
二十年了,记忆中的他,虽然开始模糊,但仍能想起他的诗和笑,实在是莫大的安慰。
(补正:此文发出后,幸得新春、天笑热心查找,原来迎春当年为拙照《灯火阑珊时》所题诗《朦胧而美妙》,已于2000年就被向天笑一众友人收入迎春遗作《衷曲》一书。蒙发来重读,如闻抑扬之声,如睹音容笑貌,十分感慨。谨向诸友人一并谢过!)
(作者赵志飞,现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先后担任黄石市公安局长、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