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禾访谈录:故乡永远是我诗歌的“根”

(2014-08-03 10:48:24)
标签:

姑苏晚报

人文周刊

田禾访谈录

刘放

诗歌

分类: 文坛资讯

田禾访谈录:故乡永远是我诗歌的“根”

田禾访谈录:故乡永远是我诗歌的“根”

故乡永远是我诗歌的“根”
——田禾访谈录

■姑苏晚报记者 刘放

  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总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 成长,每个人的欢乐与幸福,都与故乡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田禾小传
  出生于湖北大冶农村。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诗集《喊故乡》《在回家的路上》《乡野》 和日文诗集《田禾诗选》等13部。作品被选入近300种全国重要选本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5种大学语文教材。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我是一个怀里抱着故乡写作的诗人

  晚报会客厅:诗人好!你是一个故乡情结很深的诗人。你的代表作,你的最能打动人的诗作,几乎都是写故乡的。在中国当代诗人当中,好像你这一点尤为明显,没有哪个诗人,写故乡能如你那样,写得苦难,写得美丽,那种既苦难又美丽的诗作,总是让人读起来怦然心动。当然,前提是这个读者也应该是心中有故乡这根“根”的。
  田禾:是的,我也自认我是一个怀里抱着故乡写作的诗人,是一个最有“根”的诗人。我虽然在故乡在乡村只生活了21年,而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却有28年了,但我对童年的乡村记忆,却是最深刻的,最刻骨铭心的,这些童年的乡村记忆,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生命里。虽然我现在深居在喧嚣嘈杂的大都市里,但我每天一睁眼一闭眼一样能触摸到乡村的呼吸、乡村的疼痛、乡村的苦难和乡村的温暖。
  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总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欢乐与幸福,都与故乡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是感情的载体,对生养自己的故乡都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我的故乡是被四面大山包围着的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那里只是我们辽阔的伟大祖国小小的一角,那里有绵延起伏的群山,有大大小小的清澈的池塘,有蜿蜒崎岖高低不平的山路,有我憨厚善良、勤劳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我是吃那里的玉米、红苕、五谷杂粮,喝那里的山泉水,在朴素厚实的泥土里滚爬长大。后来,也是那里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启蒙和滋养了我的诗歌。故乡哺育了我,喂养了我,教育了我,给了我深深的温暖、爱和关怀,我对故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骨肉感情。所以,我走到哪里,故乡会永远装在我的心里,我的根和我诗歌的根也永远深扎在故乡的肥沃土壤中。因此我说我是一个故土的守望者和怀旧者,我希望自己通过诗歌能向读者敞开内心深处的乡音、血型和母语,我用自己的内心守望故乡,歌唱故乡。我写给故乡的那些诗歌,是我对故乡一种永远的依恋和牵挂,是我对乡村细微生活的感知和领悟,是我向弱小事物卑微生命的贴近与同情。正是因为我对故乡有这样真挚情感的表达,我的诗集《喊故乡》,才在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中,打动了所有评委,并以最高票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优秀诗歌奖。

  故乡和泥土又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是最能触痛人的心灵的

  晚报会客厅:说说鲁迅文学奖吧。你的《喊故乡》,是当代诗歌的某种标杆,给人有一种直抵心扉或者说心肺的震撼。鲁迅本人也写故乡,也有不朽名篇,如散文《故乡》,还有就是他的小说,他的“鲁镇”,也总有一种不是故乡也是故乡的情感在其中。
  田禾: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它的宗旨是奖励那些能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评委在我的授奖辞中这样写道:“诗人田禾以发自内心的呼唤,将汗水和泪水写成的诗句,谱成了一部深沉的乡村谣曲。诗人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再一次让读者感受到抒情在诗歌写作中的审美力量”。
  我的获奖,不敢说我的诗歌达到了一个多么高的艺术高度。但在我后来与评委的交流中,他们一致认为我的诗歌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喊故乡》能引起共鸣,它反映了普遍的当代人远离故土后的共同心声和心灵呼唤。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移民特征极其显著的时代,因为工作因为生活的需要,大多数中国人都处在背井离乡的生存状态。不管你是生长在农村还是城市,生你养你的那块母土就是你的故乡,《喊故乡》 表现了每个远离故土的人共同的一种思乡情怀和故乡情结。
  我自己也认为我的诗歌,就是我与故乡的心灵对话,是面对眼泪和苦难而发出的心灵回声。故乡在我心里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在我的心灵深处,在我的诗歌里,恒久地有气质有傲骨地挺立着,经受着风霜雨雪,四季轮回,不离不弃,沧桑而苦难地生长着。我经常借着一片阴凉,在那里蔽荫、休憩,那是我最温馨的时刻,我的诗歌也是在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地从心灵深处迸发而出,诗歌像神一样光顾我。
  很早就有评论家把这类写故乡写农村题材的诗歌称为乡土诗,我喜欢评论家这样朴素的命名。乡,就是故乡,就是乡土,土,就是土地,就是泥土,故乡和泥土又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是最能触痛人的心灵的,给人特别的亲近感和亲切感。乡土不光承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更承载着人的淳朴、宽厚、善良、疼痛与苦难,我们世世代代的农民的命运在乡土里挣扎,在乡土里刨食,在乡土里寻找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看,养育我们生命和承载我们生命的一片乡土,是多么苦难的乡土。但它又是人性的乡土,血性的乡土,沸腾的乡土,滚烫的乡土,是我们随时伸出手去触摸,都会有温度的乡土。
  晚报会客厅:写乡土的诗人不少。就说当代的,如湖北的饶庆年的《山雀子衔来的诗》,如梦如幻的乡土情,曾经广为传诵。记得还有安徽的陈所巨等,都写了很了不起的乡土诗。你是后来居上,超过了前面的诗人,请透露一点秘密。
  田禾:你过奖了,我不敢说我超过了饶庆年、陈所巨等前人,我一直在向他们学习。我们作为诗人,走得再远,没有任何理由不亲近乡土,不热爱乡土,更没有理由不写乡土。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的诗歌里不断地开垦、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再艰苦我们也要经受住风雨、冰雪的吹打和季节的考验,再艰难我们也要守住花,守住叶,守住自己的泥土,因为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深深扎下去的根。
  那么,一个诗人又应该怎样写好自己的乡土写好自己的乡土诗呢?其实,这是一个令人尴尬而又很难回答的问题。诗人站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面对熟悉的村庄和亲人,由于各人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不同和表达目标的差异,他们所捕捉描画的乡村图景也各具特征,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也彼此不同,写出的诗歌也就各有差异。有的写得委婉,有的写得清丽,有的写得内蕴,有的写得空灵,有的写得悲悯,有的写得低沉,等等等等。诗歌好坏、优劣的判断,有时候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一个确切的审判标准,各人有各人的美学眼光、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我们的诗人只有深入到生活的细部,才能体味到泥土的厚重

  晚报会客厅:还是希望能谈得更具体点。我们苏州的诗歌作者中,写乡土诗的也有,也许是苏州物质比湖北大冶金山店更丰饶,总觉得有些挠不到痒处,不能打动人。而你的故乡诗,是心灵的直通车。为什么?
  田禾:因为我主要是写乡土诗,对乡土诗的写作也是有些体会和思考的,愿意与同好的朋友们交流。我想,诗歌创作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第一,诗人要有底气。要想做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首先要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语言功力和文化素养,要有深邃的思想、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对诗歌始终饱有一份热情、执着和敬畏,这都是一个优秀诗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我把这些都称着诗人的底气。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缺乏对生活对生命有深刻认识的人,难以写出令人怦然心动过目难忘的诗歌。诗人有了以上的素质,还要善于感受生活,对生活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诗歌通过厚重意象显示其灵魂的厚度。既让人能触摸到生活的真实、清新、淳朴,又给人带来醇厚的语言韵味和情景交融的独特语言气质。这也是我多年追求的朴素、自然、灵动、鲜活的诗歌境界。
  第二,对乡土要有敬畏感。写乡土诗的人,对平凡卑微的乡土,要始终怀有真挚的情感和应有的尊重、敬畏,深入乡土,贴近乡土,感受乡土,了解乡土。站在大地中间,站在农民中间,像庄稼一样质朴、亲切,像泥土一样厚实、沉稳,以平常的心理,低调的姿态,虔诚的态度,用心灵用生命用灵魂去感知去领悟乡土,用一个诗人最真挚的情感去唤醒乡土,乡土才会把最真实最亲切最朴素的一面呈现给你,给你诗歌的灵气,给你潜移默化的滋养,诗人才能在乡土中找到自己内心里最想需要的东西。
  乡土诗表达的是诗人的乡土经验和感触,往往乡土诗人都是有乡村情结的人。有的在乡村有过多年的生活经验,有的对乡村的生活特别了解,有的原本就生活在农村,生活在他世世代代的乡土上。当他们看到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青青的麦苗,村庄里蓝墙碧瓦的房子、你追我赶的牛羊,山坡上一片一片旺盛的桃花、杏花、梨花,包括村庄里的每一缕炊烟,每一声鸡鸣,每一声狗吠,诗人的每一次感触可能对自己的灵魂都会有一次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就是说,我们的诗人只有深入到生活的细部,才能体味到泥土的厚重,才能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真正有创造力有穿透力有感染力有爆发力的乡土诗。
  晚报会客厅:请谈谈湖北诗人张继写苏州的“枫桥夜泊”。是否诗中也有一种故乡的情怀?
  田禾:张继是唐代的湖北襄阳人。《枫桥夜泊》是张继与他的同窗好友进京赶考,结果好友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诗人在失望中来到苏州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船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深深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枫桥下的小河,在夜幕里静静流淌,诗人的心,也随着河水流淌,流到了遥远的故乡襄阳,他想到家乡的亲人一定在牵挂着他,而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诗人借景抒情,《枫桥夜泊》表达的正是这种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和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