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乡村的歌哭者:田禾评传

(2013-11-05 21:14:51)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坛资讯

 

1985年的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北风刮得正紧”,田禾选择离开了家乡。他迷茫地走在武汉的街道上,举目无亲,忽然有一种凄凉的心境。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双手抱着膀子,想一些滚烫的事情取暖”。

可是,留在田禾记忆中的,却多是一些痛苦的经历。他出生在大冶金山店镇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张山吴庄,两三岁时,母亲患了精神分裂症。后来,三弟因病无钱医治而死亡,不久,大弟因患精神病失踪,四弟12岁时落水身亡……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田禾说,有一个细节让他刻骨铭心。自己家里头,有时候,连火柴都买不起,需要到邻居家取火。有一次,当他正拿着火把往回赶的时候,突然风吹了一下,跳跃着的火舌,烧掉了他的眉毛和前额的头发。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中,田禾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到本村一个企业农机站里做了5年的翻沙工。在厂子垮后,田禾借了3000元高利贷办了一个小型翻沙厂,后来上当受骗,产品被当做废品卖了,欠了不小的一笔钱。于是只能卷起行李直奔武汉。

如果说这次失败是田禾来到武汉的直接原因,那么还有一个就是他对诗歌的热爱。

早在四五岁的时候,田禾就被一位大伯口中所唱的民歌所吸引。大伯,读过私塾有点文化,喜欢讲古诗古文,态度很乐观。田禾老跟着他去放牛、耕田,产生了文化的好奇心。而小学四年级时的朱建国老师和初一时的陈出新老师都很爱旧体诗,他们教田禾学习格律、韵律,使他对对旧体诗词和对联很有兴趣。

在县城工作的堂兄吴蒙,见田禾喜欢古典诗词,觉得不是个正道,就建议他改写新诗,会更有出路。198410月,吴蒙获悉《诗刊》要办“诗刊社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并招收第一期学员,两人就毅然参加了。从此靠一本《诗刊》内刊《未名诗人》,田禾了解外面的信息,开始尝试并慢慢喜欢上写新诗。

可是张山吴这个地方毕竟是太闭塞了,一本书都难找,而武汉则是很多诗人聚集之地。想起《未名诗人》上“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成立的消息,就想去诗歌学会打杂。周转于三官殿里,田禾巧遇到诗歌学会会长饶庆年,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会长——答应他留下来,只是没有工资。

此后,田禾开始了他在武汉的打拼,白天认真地工作,晚上蜷在一张钢丝床上写诗。那是一个艰难的日子每天就吃5个馒头,喝几碗白开水。3个月后,由于工作上兢业负责,饶老师开始给田禾发了50元的工资,加上写诗的稿酬等,生活开始好转起来。

1988年前后,诗歌协会由于没有刊号被迫撤销,田禾失去依托与归属。但是他没有放弃,他通过给书摊送书,自己卖书卖挂历,此外还坚持写着他所挚爱的诗歌。十多年的付出,田禾无论是在经商,还是写作上,都收获颇丰。他成了湖北方圆文化发展公司的经理,他出版了《黄昏星》、《温柔的倾诉》、《在阳光下》、《抒情与怀念》、《竹林中的家园》、《田禾乡土诗选》、《大风口》、《白银书》(合著)、《喊故乡》和《野葵花》等10部诗集,2007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诗歌奖。

“身在泥泞卧海中,背井离乡方为妙,待到春雷一声动,那时飞身上九重。”田禾说,离家前,他万念俱灰,到东方山抽签时,得到这样的内容。对照田禾的经历,不得惊讶于其应验性,但我想,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田禾努力的结果。

 

 

 

田禾在谈到自己的写作观时说:“我写新诗而且只选定了乡土诗,因为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熟悉乡下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作风,他们饱经风霜,日晒雨淋,承受了太多的艰辛和酸楚。他们诚恳得可敬,朴实得可爱,我与他们有一种割不断的血肉情谊。我爱他们,同情他们,我曾发誓过,我要用我手中的笔,写尽他们一生的苦难,让他们的苦水,从我的诗歌里全吐出来。”我想,田禾的这番话,就是对其诗歌精神内核最精确的阐述了,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故乡那片土地上的苦难与美好,特别是苦难中的坚守,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乡愁。

父亲,无疑是这些“乡下人”的最集中的代表。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在家乡黄金湖上打鱼落水而死。每每想起自己的父亲,诗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呢。他要用很多很多的诗篇去回忆父亲,祭奠父亲,以此来安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想念父亲》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其真挚的感情慢慢地流淌出来,侵蚀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父亲离去了,再也没有回来,“我”只能通过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一天你扛着烈性的阳光/ 通过村子的小路/ 送柴禾去二十里外的小镇/ 一担沉重的柴火/ 换回几个并不轻松的日子// 沉默的时候/ 总看见你面对土地/ 努力抽一口烟/ 这口烟太长了/ 把岁月抽得/ 如烟如梦”。而《父亲的咳嗽》则是以“咳嗽”来喻指其生命中所承受的责任和苦难,父亲的咳嗽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咳嗽而让田里的庄稼歉收,可是风却吹落父亲太多的白头发,使其身体与泥土越来越接近,可是父亲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儿女啊:

 

父亲生命里最疼痛的部位

还不是他的咳嗽

而是几个还没成年的孩子

每当咳得难受的时候

他痛啊,那每一声咳嗽

像一把铁锤,锤打着自己

 

父亲的咳嗽是一根钢锯

锯着他的身体

锯着他钢铁般的骨头

也锯着我们儿女的心

直到锯完生命的最后一截

      

此外还有《父亲的手》、《月亮下的哀思》、《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以及组诗《二十四个节气》的很多篇章中都写到父亲。《父亲的手》是写父亲这一双充满沧桑的老茧的手,表达父亲对我们的爱,通过这双手,养活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月亮下的哀思》则想起父亲对我的叮嘱,要好好读书。总之,父亲就像诗人会议中最重要的那部分,每每回望,诗人总是要去数点一番,那些令人感动而心酸的细节。

    乡亲们也是田禾所挂念的,正是因为这些善良的,故乡才会显得如此的美好。《故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那种眷恋:酒有多热/ 饭有多热/ 我故乡人的心/ 就有多热// 路有多长/ 水有多长/ 我故乡的人情/ 就有多长// 天有多深/ 井有多深/ 我对故乡的爱/ 就有多深// 山有多高/ 树有多高/ 故乡对我的期望/ 就有多高。”

这是怎样的乡亲呢?《小村》写到,六户人家六个姓,却亲如一家,称兄道弟,有酒一起喝,有事一起忙,直到死了还葬在一起。这样的描述不无夸张之处,但是比较传神地描述出乡村的那种独特的伦理,那就是善良、互助。

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描写了很多的家乡人物,如《麻子二伯》、《一个断腿的山村教师》、《吹唢呐的人》、《纤夫》、《老船工》、《卜卦先生》……,对他们的勤劳、质朴、善良、无私等美德表达一种由衷的赞扬。“小河上没有桥的时候/ 麻子二伯的两把浆/ 是山里人的翅膀/ 晴天雨天/ 麻子二伯用双桨/ 从水底给人们捞起的/ 是一条清幽的小径。”二十年如一日,麻子二伯紧握着山民的信任,从没有动摇过。(《麻子二伯》)而在《一个断腿的山村教师》中,诗人对战场归来的断腿教师更是充满敬佩:战争已经多去了这位教师的左腿,可是又把右腿和自己交给山村的孩子们,身体虽残缺,可是他却培养出很有出息的孩子,他是真正完美的人。可是诗人也为他们的命运所揪心,吹唢呐的人“一心为人所吹,为人所唱,到头来还是光棍一条。”而泥工呢,砌一辈子的房子,一生给自己只砌了一口棺材。而对乡亲的贫困也多有表达。

乡下的女人也是田禾诗歌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一部分是苦难的承担者,如《乡下的女人》中所描述的:“乡下的女人不总是女人/ 一旦到了播种的季节/ 女人变成了男人/ 她们用男人的口气说话/ 她们用男人的嗓音骂牛”,“乡下只有女人/ 乡下的女人有两双手/ 一双手去苦受男人丢下的农活/ 一双手去完成女人承担的家务”。《女人》、《庄家媳妇》表达的都是类似的意思。还有一部分是诗人在表达初恋情愫时候所提到的那些少女,如桃、杏,我们来看《杏》这首诗:

喊一声杏 你走出来

唱着你爱唱的歌

走出来

 

穷人家的女儿

长在乡村田埂上的

一棵苦苦菜

命再苦 也要开着

淡淡的美丽的小花

 

一只歌一首诗里的杏

是母亲家中的一根衣杵

是父亲地里的一把镰刀

是村人寡淡日子中的

是山村里

那个叫大牛的小伙子

心里的痛

 

人们都说

你是山里最美的花

什么时候

你开了 悄悄地开了

你就悄悄地告诉我

 

似乎是在表现一个男人对自己所喜欢的女子痴迷的爱恋和对无望之爱所流露出来的无助与感伤。女子的苦涩与羞涩,男子的执着与无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由于对于乡亲、对于故乡怀有挚爱之心,田禾不留余地地批判着那些鱼肉乡里的官员们。《村》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数字的罗列,一方面表现农民处境之难:“四座荒山 两口老井/ 五百亩坡地/ 三百多个苦里巴巴的村民//三里水寨 十里狼窝/ 七弯八拐/ 背负着上万斤的公粮/”、“ 一个臂膀流汗 十张嘴巴吃粮/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 最后换来的却是白条一张”,另一方面突出这些村官的贪婪腐败:“一个村民组长 外加一个妇女主任/ 两张嘴巴/ 吃遍了全村九十多张酒桌”、“ 一口口干薯饭 一户户旧平房/ 三十里羊肠山路/ 通不过百十里外“公仆”们的心肠”。《乡长》一诗则将乡长比喻成赌徒:“咱乡的乡长/ 简直是一个狂赌的赌徒/ 把咱乡三万条百姓的性命/ 作为赌注/ 坐在豪华的小轿车里赌/ 走进卡拉OK舞厅里赌/ 搂着小姐赌/ 捏着大哥大赌/ 不到三年 便把咱乡/ 输了个精光。”《吠》这首诗则更含蓄些,但却更富有诗意:“乡长来到乡下/ 百姓把门/ 都关得紧紧的/ 只有门口的那条狗/ 跟他打招呼。”

 

 

田禾90年代的诗歌,除了上面所指涉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说表现优美的乡村景致,独特的民风民俗,表现乡村的贫困与苦难等等,田禾不乏这方面的诗作。而真正能将这些所有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整体诗意的,就是组诗《二十四个节气》。该组诗,以时间为顺序,写了从立春到大寒乡村的不同景色,体察了农民在周而复始的节气里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农村生活的节奏与情调,里面充满着乡村的欢乐与艰辛。

田禾对于节气景色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把握,并轻车熟路地将之表达出来。这种叙述和表达式暗合农村生活的那种情调的,那是一种生命的节奏,如若不是诗人对于乡村生活刻骨铭心的体会,是很难写出来的:

 

“苏醒的阳光/ 滋生了池塘春早/ 春风爬上草尖/ 牛羊的原野草叶浓密/ 最轻的触动/ 是草叶上的露珠/ 季节开始由冷变暖” 《立春》

“雨季里,我没有停留/ 我还要赶很远很远的路/ 这知时的好雨/ 落地无声,第一滴/ 就润绿了我的心” 《雨水》

“穿起雨衣/ 和乌云一起奔跑/ 一脚踩响了雷声/ 人便下得惊慌失措/ 不知不觉地/ 就下起来了”《惊蛰》

“远避炎热和寒冬的候鸟/ 开始由北向南飞来/ 清亮的叫声里/ 滴出一个凉爽爽的/ 秋”《立秋》

“秋风起时/ 红叶开始飘落/ 我听到了 / 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上/ 打滑的声音”《白露》

 

最轻的触动是草叶上的露珠,第一滴雨落地就润绿了我的心,候鸟的叫声里滴出一个凉爽爽的秋,风打滑的声音,这样的表达多么婉转,多么富有诗意的,它是浑然天成的,你能从其中直觉到不同节气的生命节奏。

对农村生活细节与情调的刻画则是组诗的第二特点。孩子,成为诗人描述的重点之一。他们备受母亲的爱护,每次上学的时候,“母亲的几个煮鸡蛋/ 装在孩子的书包里/ 还热热的”。(《春分》)他们分享着爷爷从地理带回来的蚂蚱:“下地的祖父/ 从田野里归来/ 锄把上/ 挂着一串串/ 红蚂蚱 绿蚂蚱/ 孙子们一齐拥过来/ 抱着爷爷的大腿/ 连声说:好爷爷,好爷爷!”(《谷雨》)偶尔,这些犯了错,也会小心翼翼地躲避家长的处罚:“弟弟去地里送水/ 不小心把用过几代人的/ 老水罐摔破了/ 弟弟见了父亲的影子就躲”(《小暑》);“孩子在苞谷林里捉迷藏/ 苞谷的叶子很锋利/ 在脸上手上划了几道血痕/ 不敢回去见妈妈/ 躲在稻场上草垛的后面”(《寒露》)。小孩子的心理都被描绘得非常的真实。

劳作,这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主题了。他们好像是闲不住似的,农忙的时候忙,农闲的时候,还是忙,就像“父亲”一样:“父亲出门进门/ 把劳动总是随身带着/ 门角的那把锄头/ 始终挂不到墙上去”。(《立春》)诗人还描写了农民与庄稼之间那种亲密的心理契合:“父亲从稻田起身的时候/ 禾苗向他/ 深深鞠了一躬”(《芒种》)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极大地表现出诗人对乡亲们的辛勤劳作的那种敬佩之情。一年的辛苦,总也会换来收获的喜悦:“庄稼人头戴竹笠/ 赤足经过先人的坟冢/ 去田里收割/ 自己亲手种下的田禾/ 镰刀嚓嚓的声音里/ 把个偌大的秋天割开/ 一分两半”(《秋分》)

但是,组诗《二十四个节气》不仅仅表现农村这些美好的一面,也表达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艰辛,而父亲则成了这些苦难最集中的承担者。贫困,基本的生活都是很难满足的:四婶家没有盐了,“捉来老母鸡摸了摸鸡屁股/ 有没有鸡蛋/ 看看四婶的脸色就能知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一定又倚着门枢/ 扳着指头数那小麦/ 成熟的日期”(《立夏》)。所以当庄稼成熟后,“麦子磨的面粉做的面膜/ 母亲做得又大又白/ 父亲吃了一个/ 又吃了一个/ 隔着土墙 我听见/ 父亲粗粗喘了一口气”(《小满》),终于度过了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而父亲有如释重负之感。父亲还得为我们操心学费的事情,沉默不语。(《白露》)为了防止我们感冒,“母亲到水边去挖茅根/ 给我们泡水喝/ 说是经霜后的茅根/ 可以预防感冒。”(《霜降》,生活虽是艰辛,可是他们却坚强地付出各种努力来应对。

我想组诗《二十四个节气》之所以得到读者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这些漂亮的语言,是从诗人身上自然流淌出来的,而不是硬挤着写出来的,它们真挚,它们流转,一种自然而然的诗意,里面有赞叹、有惊喜、有悲悯。

 

 

新世纪以来,我们看到了田禾在乡土诗歌写作中做了更多的摸索,这种追寻的结果体现在他的诗集《大风口》(2004)、《白银书·田禾卷》(合著2005)、《喊故乡》(2006)和《野葵花》(2008)中。

如果说田禾之前的乡土诗,更多的是对单个人、单个细节的描绘,那么现在他的诗更多的是从整体去把握一个述说对象。在感情上,前者可能更为细腻热烈的抒情,而后者则更为冷静耐心的叙述,但其中的热情,读者依然能够辨认出来。当然,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也许我想说的,其实是——田禾在表达上更有耐心了。

他可以整篇地来表述东南风的到来:“东南风在春天就长出了羽毛/ 东南风在春天就学会了鸟叫/ 贴着地面缓缓地叫, /叫出了声音/ 我没看见她的爪子。但她的确/抓破了池塘里的一层坚冰/ 抓开了通向春天的一条路/ 小草从那条路上走出来/ 河边上的一块空地/ 接收了她。小草又接收了羊儿// 吹皱一池春水。东南风不来/桃花不开, 柳絮不飞/ 爱情回不到玫瑰的怀抱/ 春天回来了/ 大地向上生长。风筝/ 应该高些, 手中的希望/放飞得越高越好”。此外还写到农民正在顺着风打听蔬菜的行情。这样的写法,在田禾以前的诗歌中是非常少的,对景色的描写仅仅是作为对生活细节叙事的一个背景,但是在这里,田禾全力地来写这个风,营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诗意氛围。

也就是说,他不仅仅局限于一花一草一生活细节的美态,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整体氛围的营造来表达一种诗意感受。更能体现这个特点诗作是《四月》:

 

四月,与麦子站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四月的种子,被荒野里的风吹亮

青青的麦苗迎着阳光发芽、长叶、抽穗

走在路上的人

必定被这绿色的麦浪淹没

 

春天走到深处四月说来就来了

短暂的四月, 不会让风随便吹走

水从另一块石头上轻轻流过

鸟的翅膀贴近天空 树叶贴近天空

四月的土地上

一张锈钝的犁铧

比一头瘦小的牛走得还要缓慢

 

诗中也写风,也写麦子、鸟、树叶和犁铧这些很细微的意象,但不再是深入细部去描摹它,只是作为一个元素,来综合表现“四月”,那种整体的诗意出现了。

这样的写作特点,在田禾一些表现风俗的诗歌中也得到很好的应用,比如《鸡打鸣》、《铜锣》。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耐心的叙述,田禾的诗歌显得更为冷静从容,《避雨记》中诗人描述了一个路边的工棚,因为下雨了,过路的、干农活的、夹公文包的戴眼镜的、乞丐、跛子、穷人、富人,都挤进来,像一群临时的亲人。正是因为这场雨,使得不同的人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需要这个工棚的庇护,我从其中能看到很真实的诗意。《村口》这首诗也是这样,诗人不再是急于去述说自己的观点看法,诗人的笔就像一个镜头一样,不停地晃动,把在村口所能看到的人和事都记录下来,我不是说,这样写就一定很好,但这是一个态度上的巨大变化。

第二,以前老觉得田禾的诗歌太文雅了,缺少一种野性的真实,可是在《奶孩子的女人》、《疯女人》和《宋江》等近作中,我看到了。《奶孩子的女人》中,妈妈“像水一样灵性的奶子/ 在她的胸前动荡着/ 女人一双粗糙的手掌/ 紧搂着怀里的孩子/ 然后,把红樱桃般的乳头/ 送进孩子的嘴里/ 才堵住了孩子的哭声”,而这个小孩呢,“口衔乳头,吮吸着/ 奶水。远远就能听见/ 大口大口吞奶的声音/ 细嫩的小手,在母亲的/ 另一个乳房上,轻轻地/ 揉捏着,抚摸着/ 孩子摸着摸着,就睡着了”。多真实,没有可以地去诗意化,但却产生了诗意。而《疯女人》则是更进一步,我认为这首诗非常的优秀:

 

  她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黑棉袄

  在街头像罪犯一样被人追打

  背后有人向她扔石子和

  破鞋。她转头一笑

  露出一排黑牙齿

  当她靠近盛满垃圾的铁桶

  她开始在那里寻找

  翻出一个装菜叶的垃圾袋,扔了

  翻出带红的女人的卫生巾,扔了

  她把缺了口的小花碗,揣进怀里

  见男人用过的避孕套,一笑

  她把烂了半边的红苹果,塞进口里

  此时,系在她腰间的绳子慢慢散开

  她的胸部开始向外袒露

  她是疯子

  面前挂着一对真实的乳房

 

诗人没有去把她描写得很惨烈很惨烈,没有去可怜她,只是单单把她的一言一行去描述出来。“她是疯子,面前挂着一对真实的乳房”,在诗人眼中,这对乳房已成为疯女人生命最直接的证据,是这个疯女人也该得到尊重的证据,因为她是真实的一个生命个体。这样的诗歌,比起直接去述说“我们要关心她”之类的无聊话语来得更为有效更为诗意。

       第三、田禾的诗歌关注的视野越来越宽阔,除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乡土诗,还有一些是关注底层的农民工,以及时事的诗歌。比较早关注时事的,就是关于98抗洪的如《九八长江大抗洪》,但是成就都不高,后来又有关注三峡移民、农民工问题以及5·12地震的,其中关于农民工和地震的诗歌写得比较好。写农民工的诗,有表现农民工的危险和艰辛,如《站在脚手架上的民工》、《路过民工食堂》、《拉煤的老人》、《矿难》;也有表现农民工的善良和任劳任怨等优秀品格的,如《小民工》、《民工王四虎》、《买早点的民工》;还有的就是表现老板对农民工的冷漠与压榨,如《一个农民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夜晚的工地》等。其中《一个农民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展示的是一个农民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的瞬间和之后发生的事情:一个农民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惨叫及一些惊叫过后,“平静如初”。工地照常运行,老板甩出三万块钱就将事情摆平,回家睡觉去了。诗人不断地强调着这个农民工的多重身份,多种责任,这是多么宝贵的生命啊,田禾在表达怜悯方面越来越高超了:

 

一个农民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

一个农民工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掉下来

一双父母的儿子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掉下来

一个女人的丈夫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掉下来

两个孩子的父亲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掉下来

农民工惨叫一声

突然有人惊叫一声

许多人跟着惊叫一声

救护车也跟着惊叫一声。尔后平静如初

 

还有一首诗《采石场的后半夜》,写采石工在几盏昏暗的灯泡下,在后半夜的月光下,用钢钎和铁锤碎石,各个灰头土脸,这时诗人开始描写采石场的寒意,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个对话:

 

“采石场的后半夜,黑暗和寒冷

在上升。石头,拒绝流动

在山坡上堆积、屹立

后半夜开始刮风、起雾

采石场寒意四起。他们

打着哈欠,抽烟、说话

一个问另一个:“今天初几?”

“小亮的二爹昨天得肺癌死了。”

回答者答非所问。

 

这个对话写得太好了!“今天初几?”——采石工来说,初几都是一样的。“小亮的二爹昨天得肺癌死了。”——今天是初几还重要吗?。除了农民工题材的,还有写5·12地震的《绑在背上的妻子》和《废墟中的母子》,特别是前者写得很感人:“最后吻你一次,我就送你上路/ 大地还在摇晃,抱紧我你就不会害怕/ 你没有力气了,要不,把你/ 绑在我背上,你就可以轻松上路了。

最后,关注一下田禾乡土哲理诗的创作。田禾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了,如《人》:“三十年写一撇/ 三十年写一捺// 再过三十年/ 躺着让别人写。”又如《土地》:“山村的那面鼓/ 爷爷敲过/ 父亲敲过/ 孙子又接着敲。”但这首诗与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神似,但缺乏臧诗中暗含的生命感。田禾最新的一首比较出色的乡土哲理诗是《土碗》:

 

土碗里盛满米饭

农民端在手里

生命随着一碗米饭

而延续下来

 

土碗里没有米饭了

吃饭的人

也永远不再吃饭了

土碗倒扣过来

就变成了

一个农民的土坟

 

作品通过对农民与“土碗”所象征的土地的亲密关系的描述,以及农民最后葬身于土地的人生结局的揭示,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贫困及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构思精巧、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此外,田禾还有一些乡土诗,虽是描述很具体的一个意象,但是其中却也深藏着浓厚的哲理意味,比如说《我是小溪》:我是小溪/ 是流入大河汇入大海的小溪/ 是被大山牵引着/ 而又拼命挣脱大山的小溪// 我是小溪/ 来自母亲生命的源泉/ 流得再远再远/ / 永远留在母亲身边// 我是小溪/ 是大山扔弃的儿子/ 走得再远再远/ / 永元扎在我家乡的土壤上。”这种对家乡的依恋,自己的心和根对故土的怀念,很有意思。

 

 

 

韦启文在《田禾乡土诗歌评论集》的序言中说,田禾是“属于乡下人眼中的城里人,同时又是城市里的乡下人。”这双重的身份决定了其诗歌的特殊性。

田禾首先是一个农民,直到1985年才离开农村,在这之前,他有充分的乡间生活体验,熟悉那里的风和风带来的柳絮,熟悉那村庄的炊烟和老黄牛的嘶喊,早晨的鸡打鸣和夜间的犬吠,还有那高高的稻草人及谷垛。最重要的就是那些贫苦却勤奋善良的乡亲,他们每日的劳作,还有收获的喜悦,诗人都曾与他们一起经历过。所以当诗人拾起笔来描写乡村的时候,这些鲜活的景与人,都自动地能在诗人心中闪现,并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出,成为一篇篇优美的诗章。

田禾又是进过城的,而且在武汉这个大城市里,他获得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获得了自己的成就感。这一方面使得他与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诗人不同,他可以用城市人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乡村里的一切事物,从而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与那些失败的进城者区别开来,因为那些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现代文明的漂泊者,对乡土的依恋和回望,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田禾不是,他被城市文明接纳了,但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心里所寻找的精神家园就在故乡,在这个层面上,田禾的回望会更加富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当初田禾初到武汉为生计打拼时,那时候对故乡的思念,是多出于一种人性的正常的归属感的需要。就像他很早一首诗歌中提到的:“每当想到我的家园/ 我为我的乡亲/ 而泪湿枕巾”;“坐着不安就躺着/ 躺着又害怕做梦/ 黑夜来了// 这时候/ 我渴望同树对话/ 摸摸口袋/ 已经空了/ 找不到一只解愁的烟/ 点燃话题。”这种乡愁是有不得你控制的。

田禾写的是乡土诗,这就必须分析他如何对待乡土和城市的问题。“乡土”,往往容易让人联系起“城市”,两者往往是相对的,不相容的。正如鲍风在《乡土: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方式——以田禾的艺术世界为中心》一文中所作的精辟分析:

 

文学话语中的乡土往往和城市相对应,当乡土和城市构成一对审美范畴,我们便可清晰地看到另一个“图像”,即无论是“乡土”还是城市,其存在的最终目的已不是审美,而是为了表达与审美无关的言说,这种言说往往是伦理学的,甚至是社会学乃至文化学的,恰恰不是文学的,不是审美的。

 

简单的说就是,当人们在谈论“乡土”“城市”时,往往将二者对立,从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对对方进行定义与批判,但却忘了回过头了真正从审美的角度把握“乡土”或“城市”本身。

       田禾的诗歌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他的诗歌中,没有因为要表现乡土,而去片面地否定城市现代文明,因为他知道都市文明也是有好的,甚至能够提供乡村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他的《这一年的冬天我走出家门》这首诗中诗人才这样写到:“现在我是在一个/ 热闹的都市里生活着/ 我应该把外面的信息/ 传到我所有的家乡朋友/ 我们拥有的无数种欢乐/ 他们还不知道/ 我终日燃着自身的乡愁/ 翘望故土”,诗人有急切的渴望及责任感要把新事物介绍给那些乡亲们。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在他的诗歌里几乎是没有的,硬要找一个,那只能是《芒种》了。诗中写到哥哥从城里带来的姑娘,在话语、姿势、观念等上与父亲的差异,但是表现出来并不是一种冲突的氛围,而是因差异而产生的那种温暖感与轻松感:

 

哥哥从城里回来

带回一个城里姑娘

汤卷着头发

母亲说的土话

她根本听不懂

哥哥当上了翻译官

 

城里姑娘比乡下姑娘

胆大

走路说话的姿势

都可以看出来

父亲看不惯

索性闭上眼睛

 

       那接下来就仅仅是如何表现“乡土”的问题了。田禾表现乡土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在感情上,田禾回望故乡,描写故乡,没有一种文化审视与批判的锐利与犀利,更多了些温情脉脉与情意绵长;第二、在方式上,去掉所有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的遮蔽,直接描述活生生的乡村生活细节,以及鲜活的景色,从而能够抵达生活的真实与诗歌的真实。

有些人批评田禾的乡土诗歌,把乡村(特别是人性)写得太诗意了,不真实,即使在涉及乡村不好的方面,也要尽力从中提炼出美好的东西。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景致都是好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不善良的只有乡长为代表的村官以及包工头,农村的日子都是富有情调的,虽然贫困,可是乡亲们都是挺会折腾的,都很勤奋的以至顺利度过了难关。在我看来,既然是回望故乡,总会有一个“选择记忆”的问题,其实田禾的很多是个里面都很详尽地描述了乡村的苦难,特别是那些老人,疯子,那些民工,他们的命运看似卑贱如无物,可是诗人愿意将悲悯与同情的眼光投向他们,但这不是一种施舍式的表达,高高在上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尽量客观的描述。这种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苦难的正确的表达,对怜悯的正确表达。所以说,田禾诗歌中的苦难描写并不少,诗人田禾是故乡的歌颂者,又是这片土地的呐喊者和哭泣者。

更重要的,田禾是这个苦难乡村的改变者。他曾经经历过苦难,因而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他在城市经商挣了钱之后,便每年都资助贫困生,支持家乡修公路,接自来水。为什么要修自来水?因为“村子里的劳力都进城打工去了/ 老人和妇女/ 怎么能担得起这沉重的生活/ 我的手/ 触到了村子多年的痛/ 当我的一双脚/ 踏进乡村失眠的田埂/ 我已决定要为生我养我的村/ 修建一座自来水塔”为村子修建好自来水后,诗人写道:“虽然修这座水塔/ 花去了二十一万/ 花去了我多年的积蓄/ 当我看到清清的水哗哗地/ 从高高的水塔上流出/ 我一下子感到了/ 无尽的拥有。”

 

      

       田禾说,在诗歌的道路上,他是凭着一直努力才走到今天的地步。除了诗歌题材的不断扩大,在诗歌形式上,田禾也进行过很多的探索,以寻找到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出诗意。

第一个尝试是学习民歌体,比如《听雨》:“雨声沙沙 沙沙/ 惊得鸟儿喳喳/ 山塘一夜落满/ 院里红杏新花// 雨声沙沙 沙沙/ 惊动四野田蛙/ 大伯斜戴斗笠/ 畈里去看庄稼。”学习民歌中所强调的声音,使用象声、重复等手段。还有强调诗歌画面感的,这也是乡土诗歌一直追求的艺术特色之一,比如《采莲》这首诗:

 

采莲船划过来了/天空生动/湖水碧绿/莲花湖浮一片笑声/在水面

 

露水的荷叶/是夏季的一朵云/少女的草帽/雨雨晴晴的天气里/这是采莲人的家

 

荷花站在水面/少女站在水面/水光好美/细嫩的手指/触动五月的花瓣/阳光滚动/

露水一滴一滴/湿了回家的路

 

夏季的一天/一个黄昏/月色很好/荷花一朵一朵/织成少女不安的情绪

 

这一个个词语,让你有画一幅画的冲动,荷叶上的露水、少女的草帽、细嫩的手指、五月的花瓣,以及美好的月色、不安的少女,组成了一幅经典的江南采莲图。正是由于田禾对应民歌体的学习,才使得他后来的诗歌读起来如此的婉转,特别是在叙述的先接触做到不着痕迹。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诗,词句简洁浅显而大体工整,音韵优美而节奏感强,很适合朗诵。

       第二个尝试是“为形式而形式的小把戏”。刘富道在其《田禾诗歌散论》中盘点过田禾的这类诗歌技巧。有逐行减字的,如《回爹》;更为有效的使用这些小技巧的诗作是《小村》,结尾一节是这样的:

 

小村人都这么吩咐自己的孩子

他们都死了

把他们埋在一起

年纪大的

葬在前头

让活着的人

 

最后一行四个字相互隔开,表示停顿的拉长,也许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吧。在最近出版的《野葵花》中,有一首诗《锄禾》,全诗分为四节,将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的四句拆开,按顺序分别作为每节的开头一句。这种形式在别人那里应该早有尝试吧,但是田禾这应该第一次使用,这充分说明田禾对于形式创新的积极求变的态度。

当然,上面所说的,大都是田禾早期的一些诗歌技巧实验了,现在的田禾能够更加自如运用一种散文化诗体来表达自己的诗意。但是我们也发现,田禾在某些诗中开始出现手法的重复的问题,举个例子,前文我们已经引用过的《杏》这首诗,其中一节是:“/ 一只歌一首诗里的杏/ 是母亲家中的一根衣杵/ 是父亲地里的一把镰刀/ 是村人寡淡日子中的味/ 是山村里/ 那个叫大牛的小伙子/ 心里的痛。”这里面藏着田禾在很多首诗歌中所使用的句式“是……,是……,是……”。后来的《老地方》有这样的几句:“老地方/ 是我久未接近的泥土/ 是朴实得掉进水里的月亮/ 是童年驮在牛背上的一支芦笛……”,还有《乡亲》这首诗也是一大串的“是……”的排比。

其实诗意的产生,有时候,真的不一定非得找一个很特别很特别的表达形式,正常的表达就好,重在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所暗含的诗意,其实是最重要的。诗集《野葵花》里有几首诗给我特别大的感动。第一首是《两片亮瓦》,住过瓦房的农村孩子,一定会记得,阳光透过亮瓦照进屋子,在那明亮的光线里,我们看到了一闪一闪的灰尘,那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了,而这个时候母亲正借着我的亮光为我缝补白衬衫。第二首是《春节我回到乡下》,春节已近,“四婶做泥瓦匠的儿子/和她在城里擦皮鞋的儿媳妇/ 被票贩子的假车票/ 滞留在广州火车站了/ 四婶和儿媳妇都在电话里啼哭/ 昨天新闻联播中一晃而过的/ 一对邋遢夫妇,像是他们/ 我后悔告诉了四婶/ 让她在电视机前苦守了一夜。”这是多朴素的表达啊,可是却把一位母亲最深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首是《春三月》,是由诗集《喊故乡》中的《在西山村》修改过来的,其实感动我的那两节诗还是没变:

 

三月,山坡上一条长长的树枝

长出了绿叶

树枝经过一个冬天

有些弯曲

 

看见槐花

我知道这是今年开的

去年的槐花都谢了

 

“看见槐花,我知道这是今年开的,去年的槐花都谢了。”诗人,绝对的诗人,不是诗人怎么会去注意,去念叨这个谁都明白的事理呢?不是诗人,谁会想起去年的槐花已经谢了呢?

 

参考文献:

 

1、田禾著:《田禾乡土诗选》,作家出版社,2006.6

2、张永健主编:《田禾乡土诗歌评论集》,崇文书局,2003.10

3、田禾著:《大风口》,作家出版社,2004.8

4、田禾、江一郎、江非合著:《白银书》,海风出版社,2005.9

5、田禾著:《喊故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田禾著:《野葵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9

 

7、田禾:我写乡土诗,诗刊2003.9下半月刊,P39

8、对话鲁迅文学奖得主田禾:我就是一个诗人

来源:楚天都市报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21/200710/t124131.shtml

9、喊故乡喊出心中喜怒哀乐——专访鲁迅文学奖我省第一位诗人得主田禾

   来源:东楚晚报http://www.hsren.com/_HSnews/renwu/20071221267030.s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