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下诗歌创作,你看到了什么?——“黄石·青春回眸诗会”高峰论坛摘录

(2013-05-13 17:13:23)
标签:

诗刊社

青春回眸诗会

高峰论坛

文化

分类: 文坛资讯

当下诗歌创作,你看到了什么?

——“黄石·青春回眸诗会”高峰论坛摘录

 当下诗歌创作,你看到了什么?——“黄石·青春回眸诗会”高峰论坛摘录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主编高洪波:
  诗歌把我们引到黄石,凝聚在这里,黄石文化氛围非常好,自然气息很浓。
  
   著名诗人、《诗刊》原编辑部主任、《诗探索》主编林莽:
  现代诗歌就像一片荒原但充满生机,写诗歌的人很多,有些人写了一两首诗就自以为会写诗歌,但80的人还没有进入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训练。从小学到大学,诗歌学习缺乏系统教育,当代社会要对其进行普及教育。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四川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
  去年刊发的文章《安静》就是我想表达的主题,过去诗坛一直纷纷纭纭不安分,这几年尤其是去年变得“安静”起来,我从诗人的来稿和交流中看到了安静,如今纷争、谩骂的少了。包括诗人间的争执也少了。如今涌现出来的诗人,更多的是给予容忍和宽容,是我们诗坛心智开始成熟的标志,大家开始安安静静地进行探讨。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黄石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纪曹树莹:
  诗坛是在喧闹中沉寂,在沉寂中前行。对诗人来说,诗坛的沉寂是一个冷静的过程,一个净化的过程,一个重新探索诗的过程,也是诗歌渐渐前行的过程。然而,我们仍然在这种沉寂之中感受到了某些喧闹,某些失落。某些缺憾,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没有难度,几乎大部分人把诗都写成一个模样,真正的千人一面。所以诗坛需要管理,需要引领和疏导,需要大师也需要园丁。
  
   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舒婷:
  诗人之间差距变大。诗歌在基层进行了普及,诗歌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实际上,真正潜心写自己作品、耐得住寂寞的诗人往往是不被大众所熟悉的,在我参加的各项诗歌活动中,这种分化是非常明显的,是不科学的。
  
   著名诗人、诗刊社第十届青春诗会成员汤养宗:
  第一个关键词是分裂,我看到自从网络出现后,新型的诗体横空出世,各自不同的群体出现,对诗歌认识也出现分类,反映对诗歌的认识参差不齐。
   第二个词是沉寂,经过网络的纷纷扰扰,才有了如今的沉寂。如果没有前几年的吵闹,就没有如今的大好局面。
  
   著名诗人、《中国诗歌》主编谢克强:
  如今的诗坛在回归传统、回归艺术。我赞同“现代诗都是外国诗的仿写”,之前的诗歌社会功能强,但艺术性不行,实际上,汉语的语言张力是外国文学无法比拟的,目前至少诗的形式和意象都逐渐在回归艺术。我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性而活。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重庆作协副主席李元胜:
  中国诗歌发展过程缓慢。中国现代诗是在严重缺乏传统背景下出现的,没有可以比较的背景,这就要求诗人们在一边写作的同时,一边创造背景。诗歌虽然发展缓慢,但我们仍要为之努力。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人邻:
  诗歌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就要我们提供好的途径、提供便于记忆的作品,一些长诗不便于传播,因此这几年,大家就诗歌语言方面进行研究,对古代诗歌、散文开始关注,收集能强化记忆的经典,创造具有中国语言美的诗歌。
  
   著名诗人梁晓明:
  我认同“现代文学读者是要诗人去培养”的观点。如今回归诗歌,需要方方面面力量去支撑。
   著名女诗人、黑龙江文学院院长李琦:
  有节制的写作是对诗歌的尊重,是心血集成,在汶川、雅安发生地震时,一些诗人在第一时间发表作品,这是有感而发的作品,是值得人尊敬的。这几年的诗评不知所云,对一些不知所云的诗歌做些不知所云的评价,我想说“真的不要再干了”。
  
   著名诗人、辽宁省作协专业作家柳沄:
  我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认为创作诗歌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只与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关。
  
   著名文学理论家、厦门大学教授陈仲义:
  几年前到陕西汉中,参观蔡伦纪念馆,看到制作纸的过程,联想到诗歌写作的张力问题。
  诗歌的成型是外张力和内张力的叠加,内张力是指诗歌文本内部之间构架和肌质,外张力是指诗人的心灵和世界,外张力没定型,只有内张力成功转化,最难成功的就是内张力转化为外张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张力,让其进行互补。
   (见习记者 徐洁 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