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今天来湖北主讲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2010年春季

标签: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中国作家文化论坛 |
分类: 文坛资讯 |
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2010年春季号
春夏秋冬,一季一期;
无论季节如何变幻,文学总是相伴我们这座城市。
主讲嘉宾:李敬泽
地点:黄石市金花大酒店三楼会议室
时间: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上午8:30时
主办单位:黄石市作家协会
李敬泽:1964年生于天津,祖籍山西,少时先后移居保定、石家庄,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现为《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河边的日子》、《看来看去和秘密交流》、《冰凉的享乐》、《读无尽岁月》、《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通往故乡的道路》、《为文学申辩》、《目光的政治》等多部文集。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
李敬泽语录
——文学界的偏见有时不知是怎么形成的,油盐不进不可动摇。比如安妮宝贝就不是文学正宗是野狐禅,我看野狐禅就很好,她的文学信念其实倒比很多所谓的正宗作家要纯粹。
——文学的创作需要一种思想背景,一个作家需要为自己建立广阔的对话场域,文学要把自己放回到一个时代的思想前沿上去。作家终究要和具体的活生生的心灵对话,但是如果他不是同时和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头脑对话的话,他可能根本不知与面前这一个的对话如何开始和如何进行。
——我们相信世上的公义与正派,即使它不曾完美地实现——遗憾的是,它的确不曾在世间完美地实现过,但我们依然相信,世界理应如此。在同样的问题上,古人诉诸于天,相信上天自有安排,但现在,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相信由于公民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的努力,世界会好一些,再好一些。
——文学家们注视着变化与差异,但在历史、时代和生活的千变万化之下,生存另有恒常、持久、重复的层面,这一被忽略、被遮蔽的层面,可能更有力地塑造着人的生活。
——必定是在南方。南方一向是跑得快的人们的归宿,它在几千年里接纳一代又一代的失败者、逃亡者,从史书的行间和页边,你能看见一条绵延不断的人流——像漫漶的水渍,从北方向南方,气喘吁吁的人们进行漫长的长跑,从黄帝涿鹿之战开始,他们就跑啊跑,跑到南方的山野间,停下,惊魂甫定,看看周围的山,他们相信,他们已经甩开了追击者,他们可以在此安居。
——关于文学之生死,我采取孔夫子的态度,有些事只能是挂起来置而不论。我们与其论证文学怎么死何时死,不如想想文学究竟应该做什么?它可能做什么?一个作家,他在这个时代如何找到他想象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路径,他如何生活如何表达。
——批评家不是质量检测员,没有这么一个仪器,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文学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确定的东西,它涉及到感性、情感、对生活的独特看法,某种程度上是和每一个个体发生关系。在这里寻求一个明确的标准有很高的难度,但通过一代一代人的积累、阐释,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会渐渐形成一些共识。一个文化应该是有标准的,而且是很高的标准。
——中国是人情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情考验,这对每一个批评家来说是重要考验。想绝对避免也难,但如果以人情为生,那就是个大问题了。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但现在也越来越好处理了,起码有保持沉默,不去吹的权利吧。
——我们得承认之所以记住了某些作品,仅仅是因为看到它的时候年轻,是我们最初接触的一些作品。很多人讲80年代的文学有多伟大,其实现在再拿出来不一定还会那样讲。那是因为你读它的时候正年轻,一个毫无经验的读者,稍微什么一点的东西就能打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