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向天笑评论选(自评与他评) |
初识向天笑是在诗风。乍看名字,还以为是一位豪放不羁,粗线条的诗人,不承想,一接触作品,就被他细腻的笔触、感受生活的独特视角所吸引。这位六十年代出生的湖北诗人,其成熟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抑郁,抑郁中的情深,情深中的绝望,使阅读者在其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徘徊复徘徊。而在艺术上,带有质感的诗语言所构建的生动的细节以及与意识流暗合的时空转换,也颇有独到之处。《一枚纽扣》《茶》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佳作。下面试作简单的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一枚纽扣》:
●一枚纽扣
一枚纽扣,解开了,是一枚背后的纽扣
解开的是全部的负担,也是前面的负担
你不再挣扎了,静静地躺在黑暗里
等待着,轻轻地抬起头来,等待着什么
此时,我坐在公墓的山顶上,等待着
月亮像花圈一样,在我的头顶上摇晃
满手的泪水,散发出满天的星光
我闭上眼睛,谁也不想念了
她就压在我身上,如同巨大的恐惧
初恋的情人复活了,从背后紧紧抱着我
我扣上纽扣走下山来,天就亮了
回过头来,还是空空荡荡
只有风在树林与碑林中低声地哭泣
我扣上纽扣走下山来,天就亮了
2002/8/10
全诗四节十四行,是诗人最拿手的十四行诗。在这里,我不想对十四行诗的特点再行赘述,只是想就诗人在有限的十四行里,为了暗合意识流所进行的场景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感的跳跃式流动,梳理一番。
第一节,第一、二句,开门见山,点出这枚纽扣是一枚背后的纽扣,却解开了“全部的负担,也是前面的负担 ”,一种压抑之后的释放溢于言表!三、四句是一个令人心动的特写镜头:一个静静地躺在黑暗里 ,不再挣扎,等待着什么的神秘女子。这里诗人笔触细腻,用词温婉,如“静静地躺”、“轻轻地抬起头来”等,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第二节,空间转换,时间推移,将镜头摇啊摇啊,仿佛从很久很久的以前摇过来,最后终于定格于现在的“我”身上。“此时,我坐在公墓的山顶上,等待着 ”,一个“等待着”,与第一节中的最后一句“等待着什么”遥相呼应;一个“公墓的山顶上 ”,将全诗拉入悲剧的氛围。而“月亮像花圈一样,在我的头顶上摇晃 /满手的泪水,散发出满天的星光 ”这两个不同寻常的比喻,更是把悲剧的气氛推向高峰。绝望、痛苦中,“我闭上眼睛,谁也不想念了 ”!
然而,“她就压在我身上,如同巨大的恐惧 /初恋的情人复活了,从背后紧紧抱着我 ”。至此,诗人才点出让“我”绝望与痛苦的根源。它是不能逃避的,也是逃避不了的!“我扣上纽扣走下山来,天就亮了 ”,这一句与上一句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留白,诗人在此机敏地一跃,给阅读者留下了不尽的暇思。。。然而,诗人的情绪却一直在流动,阅读者的情绪也一直被牵引着流动。。。个人认为,这正是诗人诗写艺术的最高明处。同时,“复活”一词,与前面的“公墓”呼应,诗人布局谋篇的严谨可见一斑。
第四节,空间又一次转换,时间再一次推移。“回过头来,还是空空荡荡”,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只有风在树林与碑林中低声地哭泣”,痛苦的回忆只是它的一曲挽歌。 “我扣上纽扣走下山来,天就亮了 ”,半梦半醒的回忆,是昔日欢愉的再现,更是钉进现实的一枚钉子,痛苦而难以自拔!当“我”再一次走进现实(“天就亮了”),“我”依然背负着“全部的负担,也是前面的负担 ”(“我扣上纽扣走下山来”)。最后一次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从而使全诗在结构和气韵上浑然一体。
当然,这首诗也可以理解成一次人鬼之间,在半睡半醒状态下的性ai过程,以表达生者(肉体的?)对死者(灵魂的?)的最深切的思念。不知为什么,或许是那样理解太过凄惨了,我的理智一直拒绝那种解读。
总之,这首诗基调悲怆,情感凝重,通过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换,以感人的细节和意识流手法,谱写了一曲情恋悲歌。
而对于《茶》这首诗,正如其名,它不但耐品,而且尽显诗人在细节处理上高超的推拿工夫。
●茶
她蜷曲着,无奈地躺在杯底
当滚烫的水,粗暴地灌了进来
那意想不到的激情,迅速打开
她最初的面目,鲜嫩,娇翠
一枚、一枚,舒展开来
叶子,在飘落中站立起来
作最后的挣扎,停顿,喘息
在杯底,又长成了一片林子
无人想到这唇边的美味多么绵长
像绿色的火焰,在静静地燃烧
舌苔在品味、在触摸、在打旋
第一次,都是第一次,在水中跳动
一枚叶子与另一枚叶子紧紧拥抱着
再一次的打开,也是最后的停留
2002/9/12
请看第一节,“她蜷曲着,无奈地躺在杯底/当滚烫的水,粗暴地灌了进来/那意想不到的激情,迅速打开 /她最初的面目,鲜嫩,娇翠”。在这里,诗人为了表现细节的真实与生动,运用了“ 蜷曲”“灌”“鲜嫩,娇翠”等一系列颇具质感的词语,从而使“茶”的艺术形象从水面一跃而出。
第二节,“一枚、一枚”,“在飘落中站立起来”,“作最后的挣扎”。“停顿,喘息 /在杯底,又长成了一片林子”。这些诗句,将“飘落”之茶,在“那意想不到的激情”面前,“作最后挣扎”的灵魂,勾勒得惟妙惟肖。
第三节,“无人想到这唇边的美味多么绵长/像绿色的火焰,在静静地燃烧/舌苔在品味、在触摸、在打旋”。这一节主要是通过一个比喻、三个细节,描绘出了茶的第二次青春带来的愉悦和美好。如“ 绵长”“绿色的火焰”“在品味、在触摸、在打旋”等一系列颇具质感的词语的运用,打造了一个个颇具质感的细节,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一节,“第一次,都是第一次,在水中跳动”,写出了彼此之间不同以往的生命体验,那种兴奋与不顾一切,溢于笔端。诗人在第二句中说,“一枚叶子与另一枚叶子紧紧拥抱着 ”,但现实告诉人们:叶子与叶子之间的拥抱,是不会有花朵的!它们仅仅是生命的“再一次的打开,也是最后的停留 ”!在此,诗人将全诗的最后一笔,又落在了诗歌情绪的悲绝处,从而奠定了全诗感伤而决绝的感情基调!
总之,诗人在短短一首十四行里,就将笔下之茶由意外到喜悦,由喜悦到挣扎,由挣扎到痛苦,由痛苦到决绝的灵魂曲线波动图呈现在阅读者面前,并且写得节制而不动声色。在这里,除了诗人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外,起决定作用的,当推那一个个颇富质感的细节以及构建这些细节的颇富质感的诗语言。
最后,我要说的是,诗人向天笑虽然在诗歌这片海域,已深潜到一定深度,但仍已下潜的姿势努力探索着。而作为我的解读,恰似沾沾自喜的小孩子在沙滩上拣到了几枚可爱的贝壳,因此,恳请诗人与其他阅读者能谅解并宽恕这种浅薄。
2003.6.28
前一篇:红叶:现实的比喻文字的夸张
后一篇:小管:靠近缪斯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