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镇,地处浙江省宁海县西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700多年来,前童的古老民居,几乎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前童就像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一幅古韵浓重的水墨画,散发着它的独特魅力。
早先,知道宁海有这么一座古镇的人很少,大多是一些摄影师,到这个地方采风。近年来,因为陈逸飞的遗作《理发师》在前童古镇取景,让沉寂多年的前童古镇声名鹊起,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陈逸飞当年选中这里作为《理发师》的主要拍摄地之一,他曾这样评价心目中的前童:古镇随处可入画,尤其是这里的“静”,能给人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又有点陌生。

前童古镇和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江南古镇依水而建,小桥流水的景观不同,前童是按照“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把白溪水引进村庄,溪水挨户环流,家家门前流水,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净衣。这种格局类似于安徽的宏村,可能也是因地制宜,傍山而建所应用的吧。街径用卵石铺就,南街北街是外围,花桥街、石镜山路、双桥街为内围,户户通卵石坦途。街巷异常狭小,建筑异常密集,身处其中就如走迷宫一般。
前童是一座活着的生动小镇,虽然它也正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但仍然有大量的原住居民不离不弃,在这些老房子里日复一日生活着,不论你走在哪条街巷,随处看看到勤劳的前童人匆匆而过,他们平凡而质朴地生活在这里,让这座古老的小镇更具魅力。
沿着卵石铺就的小径走进前童古镇,触目皆是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院落、祠堂、亭台、牌坊、街巷,自成格局。梁枋门窗上的精美雕饰,处处透显出昔日曾经的繁华。这批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其中童大宗祠建造于明初洪武18年,占地1.2亩,檐头四注,两廊发阁,南设戏台,北存祀室。其他环村而筑的“俨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分别建于明天启、清顺治、乾嘉年间,历经数百年轮廓依旧。古祠周围是黛青粉墙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欣所寄”等40余个道地,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清代乾嘉年间的风貌。
“童氏大祠堂”,建于明洪武18年,硕儒方孝孺亲自参与了设计,是典型的隋唐风格明式建筑。
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宗”匾额高悬当中,门口竖有两对长方形花岗石桓杆夹,堂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角楼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

前童素称“诗礼名宗”。早在明初,童氏先人就筑“石镜精舍”,以聚六经群书数百千卷,礼聘方孝孺先生课教子弟,开启文明。自此,“读书不求闻达,亦足变化气质”,便成为童氏先人信奉的要旨。“谨节堂”、“聚书楼”、“集贤斋”、“天、尺木草堂”、“鹿鸣山房”、“德邻书院”,一座座充满文化内涵的明清时期书院相继建立。从这里,仅童氏获取功名者202人。
“职思其居”,是清代举人的居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红条石门台上刻着“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当地典型的四合院,中间由二层木楼木隔出几重庭院;正壁上,当年中举的喜帖尚依稀可辨;天井宽敞,遍地是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金钱铺地”之意。
“五福临门”,建于嘉庆年间,屋顶有前童唯一的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门柱上那两只活动的倒挂狮子,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古代家庭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5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石镜精舍。
明初,名儒童伯礼筑“石镜精舍”,以聚六经群书数千卷,先后两次礼聘当时为朝野推崇的方孝孺前来讲学,课教子弟,开启文明,奠定了儒乡基础方孝孺曾在此讲学。

“群峰簪笏”。 

陈逸飞当年的《理发师》,就在这栋破房子里取的景。这房子已经摇摇欲坠,当地旅游部门一方面把这作为前童的主要看点向外界推介,但却不对这一重要遗迹进行修缮加固,实在是失职。


现在这房子里除了一把理发椅,以及墙上贴着的《理发师》的海报,空空如也。

前童的古建筑,最具特色的当数那些色泽粉红的石花窗。沿街墙面多以宝瓶、蝙蝠、寿字、万字、花卉瓜果、祥龙、鲤鱼等组成装饰图案,老宅山墙上作为窗户的花栏杆,尺度较小,却很细腻,内容有“状元及第”、“五福临门”等,文字雕刻出现的比较多。花栏杆和石花窗在山墙上对位布局,文字和雕刻内容相辅相成,如石花窗上的“刘海戏金蟾”、“双龙夺珠”、“香草龙”等等,皆为民间视为吉祥如意的一些传统图案及纹饰,异彩纷呈。最令人称奇的是,整个前童的石窗花图案,林林总总200余扇,竟没有雷同的。


前童是个五匠之乡,尤其以木匠和雕刻为代表。
这件砖雕作品,文革期间当地村民把它用泥抹平,才得以免遭破坏,保存至今。

现在古镇里还有手艺人在现场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出售。

地方美食小吃方面,前童也有自己的特色,前童豆腐、前童空心腐、前童豆腐干被称之为“前童三宝”。

为了能够集中展示前童地区的手工艺成就和民风民俗,古镇内还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为粮仓,现在是第一个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省级民俗博物馆。馆内收藏布置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前童的雕花床、八仙桌、红橱、蔑丝箱等精致家具,以及服饰、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