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孙山又名帖木里克山、阿拉喀尔山,属于天山的一条支脉,海拔2000-3500米。乌孙山名称源自蒙古语。它的主峰是由白色的石头组成,叫白石峰。当年伊犁的主体民族蒙古人,管乌孙山叫乌宗,意为白色的山的意思,现在锡伯族称乌孙山山颜哈达,也是白石峰的意思。
乌孙,是个十分古老的词汇了。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前176年,乌孙首领猎骄靡时率领人马参与匈奴西击大月氏,由敦煌来到昭苏,在这水草丰美之地建立起乌孙国,强壮了一个民族。古乌孙国的历代国王和臣民们与汉朝有着密切的往来联系,乌孙国因盛产“腾昆仑、历西极”的乌孙马,又称“天马”,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国,发现这里的马四肢修长,英武逼人,禀报皇帝。汉武帝为得到天马,数次派大军西征。为结军事同盟共击匈奴,公元前108—103年,西汉王室远嫁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给乌孙王。她们从中原带来了大批丝绸、农作物种子和劳动技术,教当地的子民蚕桑和播种收获。乌孙国王便向汉朝赠送大批的天马和皮毛等西域特产。公元60年,西汉王朝正式对西域行使行政管辖权。现今伊犁河流域哈萨克族就是乌孙人的后代。
乌孙山就像是横亘在伊昭公路上的一道屏障,是伊犁河谷前晚昭苏高原的必进之路。乌孙山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特克斯、昭苏二县的界山,地形复杂,我们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一侧进山,从伊犁河谷到海拔1100米的低山丘陵再过渡到海拔3000米的高中山地带,沿途的景观从丰腴的草场到高山针叶林再上升到雪线,植被的垂直分布很明显,变化十分丰富。
我们开始慢慢驶入伊昭公路乌孙山段,开始进山了。

进入了乌孙山的盘山公路,一路爬高。从路边的一个豁口回望伊犁河谷,感觉非常的大气。极目远眺,我眼前的伊犁河谷2008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位列第三。

雪山渐渐地露了出来。从绿茵茵的草场到高山针叶林到高山草甸再到雪峰,植被的垂直变化十分的明显。

路边的一幢简易木屋,可能是某个道班搭建的临时住所。后面的云真是超级有气势。

开始走“搓板”路了。

伊昭公路K42公里处的山崖口俯视琼博拉沟,幽谷深深,林海茫茫,蜿蜒而下的深谷自然景色十分迷人。琼博拉沟现已辟为森林公园,建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当然我们只是路过,如果要进入沟中,须从县城走途径琼博拉乡的另一条路。
乌孙山主峰白石峰。海拔3475米,是乌孙山山脊上的高峰。三峰连峙,近东西向排列,气势磅礴。该峰峰区地势险要,四临陡壁,北坡为最,峰顶相对开阔.峰区突兀,此峰由石炭系灰岩构成,无论有雪无雪,一年四季望去总是皑皑白色,因而得名白石峰。

到了海拔2500米以上的路段,路边巨大的雪块还没有融化。而我们在车里都还穿着短袖T恤,真是有一日过四季的感觉。

进入山区公路到白石峰下的安格列特达坂这段27公里路段道路险峻,风景独好。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宛如云中之路。
在我们快要到达伊昭公路最高点,海拔3100米的乌孙山安格列特达坂时,天上突然下起了雹子噼噼啪啪落在汽车挡风玻璃上。
好在冰雹只下了一会儿,当我们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就停了。高山上气候就是变幻莫测。

伊昭公路最高点--安格列特达坂(海拔3000米),安格列特达坂上是辽阔的山地牧场,极目望去,苍苍茫茫的高山上林木茂密,山岩峭壁间的高山草原绿草如茵,是优良的夏牧场。6月初草甸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形成了绿白灰相间的斑腰,视觉上十分的奇特。我穿着短袖T桖,下车拍照,真的很冷,坚持不了太久。 

翻过安格列特达坂,实际就进入了昭苏,旁边山体裸露的岩石上凿刻着巨大的“美一”两字,我猜想应该是“美丽”吧,可能是“丽”字下面的油漆掉了。

到昭苏界,停车检查登记。外面风很大,也很冷。下车的人纷纷添衣服。

进入昭苏后,路边的风景。想想在今后的几天里,我们都会置身在这种既大气又抚媚的风景里,绝对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
最后要推荐一家餐馆。
我们到达在昭苏县城后,在美食一条街,找了一家特色餐馆,吃“亚细亚小公鸡焖花卷”,非常好吃,严重要推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