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你不去琢磨它,它就顺理成章地在那儿,你一琢磨,问题就来了。像前段时间韩寒同学炮轰巴金等几位文学大师“文笔差”,可文笔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一场口水战下来,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这年头,连馒头都有了国标,偏偏就文笔没个说法。但愿这场关于文笔标准的大讨论有助于推动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实话实说,巴金等几位前辈作家的作品,我还真没好好的读过,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读中学那会,除了课堂上学过的以外,《家》是正儿八经借阅过的,也是不怎么读得下去,只得草草翻一遍了事。《骆驼祥子》倒是先后看过两遍,并没觉着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据说后来韩寒同学修正了自己的说法,把老舍排除出了“文笔差”的文学大师之列。姑且不论老舍文笔的好坏,至少,我们关于文笔好坏的判别,原来是能够在一夜之间改变看法的,真是善莫大焉。想起了某些男厕所里的一条标语:“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余华是被韩寒和陈丹青同学点到名的唯一的现代作家。能够跟大师们并列,也是余华的荣誉。手头正好有一本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赶紧翻出来对照。开篇是这样的:“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来看望他的爷爷。他爷爷年老以后眼睛昏花……。”这样的开头,没有跌宕起伏,没有转折传承,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修饰修辞,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连成语都没有。恐怕连小学生都会不屑,难怪韩寒等同学会“读不下去”了。
想起了我小时候去春游兼扫墓时的作文。第一句年年都是一样套用的:“今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天空中漂浮着大团大团像棉花一样的云彩,我们三(1)班全体同学,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烈士墓进发……。”
我小时候的文笔真是没得说,一个字,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