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庄

标签:
李庄文化教育 |
分类: 其他 |

九年之后,我再次来到李庄。
单是说风景,李庄实在是谈不上多么美丽;纯粹论古镇,李庄在全国那么多古镇中也排不上前几名。但李庄有一个独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古镇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中央研究院、国立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大地测量所……这些文化机构曾驻扎于李庄,宣示着中国文化不绝的声音;傅斯年、李济、 董作宾、陶孟和、童第周、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这些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们曾经在李庄的街巷、田野和山坡留下身影、笑声和足迹。
正是这样的文化风景和人格魅力吸引着我再次来到李庄。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很难凭一己之力赢得抗战的胜利。的确如此,1940年,一座座城池陷落,一寸寸山河破碎,中国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有一群知识分子还在偏远的大西南,在长江上游的小镇做学问、写文章、执教鞭。仅以著述而言,傅斯年在病床上写下《亟庐诗钞叙》,赞誉李庄“人文之盛”;梁思成、林徽因丈量勘测旋螺殿,叹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同时潜心写作后来成为传世之不朽之作的《中国建筑史》;童第周为了做实验,亲自到稻田中去捉青蛙;董作宾在这里研究甲骨文,并写成了巨著《殷历谱》;李济在这里潜心研究整理前期发掘的考古文物;梁思永在李庄的田野依然勤奋地做考古研究,还有拼命地写作与阅读;在门关田一间农舍里,陶孟和研究中国的经济以及战抗对中国造成的损失……
还有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在如此简陋不堪的庙宇内,继续着他们的书声琅琅。东岳庙、南华宫、祖师殿……这些今天已经破旧不堪的庙宇,当年却是同济大学的校舍。在南华宫,中午的阳光透过瓦片之间的缝隙直射下来,形成一道耀眼的光柱,投射到墙上一排排老照片上,那是当年在这里发奋攻读的一张张的青春面容。可以想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古庙却安放着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男儿慷慨并非一定要血洒疆场,于炮火中传承文化,在硝烟中延续文明,何尝又不是一种气吞山河的壮怀激烈?
七十多年前,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饱蘸着滚滚不息的长江之水,在李庄写下了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当年支撑着他们做着一切的信念是什么?但我想说的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力量。不管最后中国是否能够战胜日本,只要文化不灭,中国就不会亡!这也许就是他们的信念吧?
突然想到已故著名文字学大师杜道生先生十多年前和我聊天时说过的一句话:“当年就算日本把中国全部占领了,多年之后的结果将是,日本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先生是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话的,当时他还以满清入关为例,说汉文化的包容力太强大了,任何外来民族的文化最后都会被同化。
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们在李庄的历史实在是应该大书特书,并让后人永远铭记。但事实上,现在有多少人还知道这段历史并为之肃然落泪呢?今天到李庄来的人,大多是冲着李庄白肉来的,就算知道林徽因,她也被一些电视剧“绯闻”化了,成为一个小资女人。在张家祠堂,刚好一个年轻的女导游带着一群游客来,导游大谈林徽因如何“多情”,什么“四个男人”都为她“倾倒”。我一愣,什么“四个男人”?仔细一听,原来是“梁思成为他改行,徐志摩为她而死,金岳霖为她不娶,泰戈尔为她赋诗”……我的天!连泰戈尔都被扯进来了!事实上,林徽因一生忠于梁思成,这是不容置疑的。徐志摩和金岳霖对她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而林徽因一直对把这两位视为尊敬而信赖的兄长和朋友,但在爱情上,林徽因从来就没越过雷池一步。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分明是写给儿子梁从诫的,却被许多人当做写给徐志摩的情诗!如此一来,一个有思想、有才华、有风骨的学者、作家、建筑大师,被淹没在种种“风流韵事”中了,成了充满“八卦绯闻”的三流明星!这与其说是林徽因的不幸,不如说是当代人的悲哀。
七十多年前短短六年的时间,傅斯年们在这里留下了文化的足迹。六年,对千年古镇来说,不过是一瞬间。但李庄却随抗战而被载历史,并因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