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聆听花开的声音

标签:
李之纯真教育 |
分类: 人物 |
记得李之刚进初中时,高挑的个子站在同学中便有点鹤立鸡群。不过,比她个子更引人注目的是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按学校德育处“男平(头)女短(发)”的发式规定,李之留着长发显然违规。当我告诉她学校对学生发型的要求时,她说:“我会弹琵琶。”她的意思是她有艺术特长,而学校对艺术特长生的发式则网开一面,允许留长发。要知道,那个年代尽管擅长乐器的孩子已经不稀罕,但那些孩子大多学的都是钢琴小提琴之类的西洋乐器,而会琵琶的孩子不多。所以,每次学校演出,高高的李之抱着琵琶登上舞台,总能牵引不少敬佩的眼光。不过,我印象中李之在学校弹琵琶没弹多久,因此后来她也把长发剪短了。
在不少人心目中,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大多成绩不好,或者说正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才学点音乐,为的是将来升学时能够加分,考大学文化考试的门槛也要低很多。学艺术不是着眼于素养而是为了增加应试加分,艺术教育被绑在了应试教育的战车上,学音乐的人文化素质却很低,这也算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悲哀。但也有例外,比如李之。
李之的学习成绩那可是一流。门门功课都很优秀,包括女生往往不容易学好的数学之类,她也学得很棒。她一点都不偏科,理科好,文科也优秀。尤其是她的写作,常常让我这个语文老师拍案叫绝。她的文笔温婉细腻,比如:“年轻的我拥有所有的欢乐。尽管年轻的我走得并不怎么稳,但我脸上始终灿烂。暖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闭上眼睛。一片梧桐叶落下来吻了我年轻而不安分的头发,点点温柔如水一样。”这样的句子我显然是写不出来的。同时,李之的语言也不乏诙谐活泼,比如,她有一次写放学回家路上,肚子正饿,“忽然闻到一股烤香,我精神顿时大作,定睛一看,原来一家烧烤店,生意还挺红火。我立刻将卫生知识抛到了脑后,停了车冲了进去。”这样的叙述非常富有生活气息,且符合儿童的心理。
李之的心非常细腻,能够从生活中点点滴滴收获感动。比如上面这几句关于烧烤的文字,写的就是一位普通劳动者的细节以及李之的感动:“叔叔不停地用佐料调味,将土豆翻动着。谁知,大概用力过猛,其中一串上的一个摇摇欲坠的土豆掉进了炭火里,我心里暗想:这下倒霉了!叔叔没说话,又重新拿了一串放到火上烤起来。‘好了!’终于等到了这句话,叔叔给了我两串,我付了钱。谁知他又拿起那串只剩下三个的土豆,递给我,说:‘拿着,拿着。’我被搞得莫名其妙,又不好拒绝,只得再掏钱,可叔叔却硬是不收。”
事情好像这么定了。可是……可是,我今天整整一天心里都不踏实。不知是为什么。
现在,夜已很深了,我做完了作业,又想起了这件恼人的事。我想了好久,终于决定给竺打电话,告诉她明天我们一起把这2块钱送还给摊主。我想,竺一定很乐意跟我一起去的。
中断了几年的联系,有一次突然收到了她问候的电子信件。我很是激动,回复她:“李之,最近在外讲学,我总要讲那次我去西安学习三个月,离开你们时,你和同学们在火车站跟着开动的火车一边跑一边叫李老师再见的情景。”
她回信说,那也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最温馨的一幕。
是的而,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那次我把头探出车窗往望月台上奔跑的孩子们,给挥手,叫他们别跑了,可孩子们依然在奔跑。突然,我看到李之跑不动了,不得不蹲在月台上哭了起来……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想起这些,我的眼眶总是湿润。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收到她给我发电子邮件,说告诉我好消息:“我收到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
我赶紧祝贺她,她却说:“我想再等等,因为我同时申请了好几所大学,比如,耶鲁大学,万一我又被耶鲁大学录取了呢?”
没过多久,她又来信了:“李老师,我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我再次祝贺,可她还不满足:“我再等等,说不定还有更好的大学等着我呢!”
果然,随后她先后等来了密歇根大学的通知书,埃默里大学的通知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通知书和哈佛大学的通知书!
我的天!李之啊,李之,你怎么那么牛!
最后,李之选择的是第一个给她寄通知书的华盛顿大学。
这又是好几年过去了,最近一次和李之的联系,是请她写回忆我的文章。《语文世界》杂志约我写“我的中学时代”,还要配我学生的读后感,我当然就想到李之了。李之已经在美国工作,相当忙——顺便说一下,李之后来并没从事我认为她很能发挥自己天赋的文学或人文领域方面的职业,而是在癌症研究所搞搞研究,用她自己调侃的话说——“是个科学家”了,但我还是给远在西半球的她提出了请求。结果她很快发来一篇短文——
记忆中的浪花朵朵
李老师的《我的中学时代》,不少地方看得我乐坏了。
“于是我不再迟疑,也跟着跳进了大渡河”让我忍俊不禁,不禁想象起来当时的场面,因为李老师的描述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中出现的一群几十年前的少年,他们的中学时代无疑有那个年代的时代感,他们捣乱,上课对老师不敬,甚至摘掉老师的帽子扔了,但他们善良,热情,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这些,和年代无关,是我们每个人青春的印记。
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文中的各位老师们,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作古,但他们对李老师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李老师也何其幸运,能遇到这么多好老师,我想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会无数次的感慨时光飞逝,感叹命运无常。我为李老师把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晰而感动惊讶,也突然意识到,我的中学生涯已然离我也已有十年之久了,有过许许多多的老师,温和的,严厉的,幽默的,刻板的,喜欢的和不那么喜欢的,十年过去,那些快乐或尴尬的陈年轶事,就像浪花朵朵,在记忆的长河里跳动着,时不时的,仍能带给我温暖和微笑。
李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也是我刚踏进中学大门认识的第一位老师。他的特点很多,上课有趣轻松,当班主任更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现在回想起来,能让刚步入青春期的一帮小孩如此服他,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要说他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则是他非常的爱我们,这种爱是与生俱来毫无遮掩的。他真诚的为我们每一方面的进步感到高兴,更是真心的为我们的退步着急。
上中学之前,我的语文是非常差的,我也不喜欢语文。上李老师的课之前,我觉得这不过又是一位让我们不停的读课文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老师。可是我大错特错了,他真正让我爱上了语文,喜欢上了读书。我还记得全年级的四个班里,我们班是唯一一个语文课经常用来读世界名著的班,让别的班的同学羡慕不已。我们班的同学们按学号会每天由一名同学出一份名为《石室晨报》的小报,有趣的是我正是负责提醒各位同学,并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张贴报纸的人。小小年纪的我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只是这份报纸只从初一办到初二的暑假结束,因为初三我们不得不面对中考的压力。为了写一篇作文,李老师带我们出门到大自然踏青,让我们有更好的感受和更开阔的思维,为此他跟学校领导申请,甚至争执,当时我从来没意识到过,现在才知道这多么需要勇气,责任感,和他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每篇作文完成之后,我们都有两节连在一起的作文课,分为8个环节,其中“佳作亮相”,“片段欣赏”,“老师随笔”都是同学们呼声很高的亮点。很多当时我的朋友们写过的作文,曾经给过我深深的感动,比如黄璐莎的《记府南河边踏青》,和周晓竺的《礼物》,十多年过去,还能够被我记起。在我们初三毕业之后,李老师为我们编辑了一本班级史册《花开的声音》并且出版了。每一次翻起这本书,就像看到了很多当年的日子,当年的小伙伴,当年那些为我们付出太多的老师。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生活在前进,一站又一站。脚印掩去我们,灰尘又淹没足迹。只有记忆中的小浪花,还在那里,晶莹剔透,随手采撷,都还有当年的芬芳。我想李老师的中学时代,我的中学时代,每个人的中学时代,无疑会在我们脑海中伴我们一生,因为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无价青春。
树梢会掠过记忆的云,
大树下,
五十八张灿烂的笑脸;
心湖里,
荡漾起温柔的涟漪,
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
静静聆听那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