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标签:
回忆青春教育 |
分类: 往事 |
最近十来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给《中国青年报》投稿的时候少了。但我和中国青年报的关系一直没有中断。那年的“冰点”事件发生时,我马上给李大同发去电子信件表示声援。我曾在教师节通过《中国青年报》发表《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向全国的教育同行表达节日的问候;曾把《教师不是“灵魂工程师”》投寄给《中国青年报》;也曾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决不培养告密者》,呼吁警惕文革思维和做法在教育上卷土重来……总之,每当我写了自认为“有分量”的文字,首先想到的是以“思想”著称的《中国青年报》。
李镇西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出于理性的自觉,他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不断进行反省和认识,而不是把自己摆在“永远正确”,不容学生质疑的位置上。他曾对欺负人的学生大打出手,曾在气急败坏时让学生“滚出去”,曾违反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班规,这些都被他写进书里。他在勇敢地挑战自己,也挑战我们教育中的虚假——他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是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学生会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他摘下“权威”的面具,敞开自己的心胸,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互动。而学生从中学到的,正是怎样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李镇西从教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见到了来自《中国青年报》的年轻记者。我说:“看到你,我很亲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十年来,正是你工作的《中国青年报》陪伴着我成长起来的。”特别让我自豪的是,我见到了一直崇拜的《中国青年报》摄影大师贺延光老师。在我演讲的时候,贺延光老师一直在给我拍照。最后给了我几十张生动传神的照片。
人们在谈到某某作品巨大的社会效果时,往往爱说“整整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这话几乎成套话了。但是《中国青年报》的确影响了我,因为我的青春曾经被《中国青年报》点燃。这么多年来,从青年到中年,我由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又成为它的作者。我突然发现,如果把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字以时间为序排列起来,恰好是我从教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或者简洁地说,就是我的教育思想发展史。这不是偶然的。
这个发现让我激动。我将这十几张《中国青年报》一一展开,轻轻地摊在书房的地板上,久久地凝视着,我那一篇篇被发表的文章,正是“用思想点燃青春”的见证,我分明看到了自己的精神足迹。
《分别是为了更好地相会》
《“就职演说”与“记者招待会”》
《她给教育留下什么“遗产”》
《沉重的思考》
《把教师权威转化为集体权威》
《用“法治”取代“人治”》
《家庭电话:中学生如是说》
《学校应有教育“忌语”》
《教师节的礼物》
《安徒生帮我“破案”》
《决不培养告密者》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吗?》
《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
《中青报,用思想点燃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