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2013-01-11 22:52:07)
标签:

回忆

青春

教育

分类: 往事

最近十来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给《中国青年报》投稿的时候少了。但我和中国青年报的关系一直没有中断。那年的“冰点”事件发生时,我马上给李大同发去电子信件表示声援。我曾在教师节通过《中国青年报》发表《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向全国的教育同行表达节日的问候;曾把《教师不是“灵魂工程师”》投寄给《中国青年报》;也曾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决不培养告密者》,呼吁警惕文革思维和做法在教育上卷土重来……总之,每当我写了自认为“有分量”的文字,首先想到的是以“思想”著称的《中国青年报》。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有一次,我见到了我特别尊敬的 陆晓娅老师。当年她在《中国青年报》上的许多关于心理热线的文章我都读,有的还给学生推荐。后来,陆晓娅老师以“柳拉”为笔名写了一篇《李老师,做你的学生真幸福》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李镇西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出于理性的自觉,他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不断进行反省和认识,而不是把自己摆在“永远正确”,不容学生质疑的位置上。他曾对欺负人的学生大打出手,曾在气急败坏时让学生“滚出去”,曾违反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班规,这些都被他写进书里。他在勇敢地挑战自己,也挑战我们教育中的虚假——他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是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学生会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他摘下“权威”的面具,敞开自己的心胸,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互动。而学生从中学到的,正是怎样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陆晓娅老师对我的理解与肯定,也是《中国青年报》对我的认可与鼓励。

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李镇西从教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见到了来自《中国青年报》的年轻记者。我说:“看到你,我很亲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十年来,正是你工作的《中国青年报》陪伴着我成长起来的。”特别让我自豪的是,我见到了一直崇拜的《中国青年报》摄影大师贺延光老师。在我演讲的时候,贺延光老师一直在给我拍照。最后给了我几十张生动传神的照片。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上半年李新玲老师来我校,我谈起我和《中国青年报》的故事便滔滔不绝。她被感染了,建议我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我说“要写要写一定写,而且我早就想写了”,但因为的确太忙了,一直没动笔。前天晚上偶然上微博,看到《中国青年报》的王鑫昕和狄多华都分别@我,邀请我参加《中国青年报》“寻找金牌读者活动”。我才想起曾经对李新玲老师的承诺。其实,能不能被选中为“金牌读者”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中国青年报》有太多的情感需要抒发,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于是,我开始翻箱倒柜找出我珍藏的《中国青年报》。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张发黄的《中国青年报》时,我仿佛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青春的时代,不禁心潮起伏,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人们在谈到某某作品巨大的社会效果时,往往爱说“整整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这话几乎成套话了。但是《中国青年报》的确影响了我,因为我的青春曾经被《中国青年报》点燃。这么多年来,从青年到中年,我由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又成为它的作者。我突然发现,如果把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字以时间为序排列起来,恰好是我从教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或者简洁地说,就是我的教育思想发展史。这不是偶然的。

这个发现让我激动。我将这十几张《中国青年报》一一展开,轻轻地摊在书房的地板上,久久地凝视着,我那一篇篇被发表的文章,正是“用思想点燃青春”的见证,我分明看到了自己的精神足迹。

                                     2012年12月16—18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用思想点燃青春——我和《中国青年报》(7)

                

 附录: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字——

 

《分别是为了更好地相会》            1984年7月26

《“就职演说”与“记者招待会”》      1986年9月26

《她给教育留下什么“遗产”》         1988年7月8

《沉重的思考》                      1989年5月22

《把教师权威转化为集体权威》        1990年9月3

《用“法治”取代“人治”》           1991年1月28

《家庭电话:中学生如是说》          1993年5月24

《学校应有教育“忌语”》             1995年11月22

《教师节的礼物》                    1996年9月25

《安徒生帮我“破案”》               1997年1月1

《决不培养告密者》                    2000年11月8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吗?》          2000年7月3

《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            2001年9月1

《中青报,用思想点燃青春》            2012年12月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