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老师风采: 刘懿萱 与课堂改革共成长

标签:
课堂成长教育 |
分类: 人物 |

我至今还记得六年前我刚到武侯实验学中学当校长时听刘懿萱老师课的情景。那堂课,刘老师是给学生讲议论文知识: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然后又是议论中记叙的作用,还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整个一堂课,几乎都是刘老师在讲,学生却听得很不认真,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听。总之,我感到刘老师讲得很累,可效果并不好。
课后我和刘老师交换意见,我给她提了几个思考的问题:如何让教学语言更富感染力?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建议不要一言堂,要想法设法把学生推到教学的前台。
随着学校课堂改革的兴起,刘老师也逐步改变教学方式,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刘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每次语文课都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也给刘老师带来了成功。这天,语文组又通知听刘老师的公开课——我之所以说“又通知”,是因为课堂改革以来,刘老师走在前面,经常上研究课,让老师们来听。不过,今天的课堂却不在教室,而在操场。
课前,刘老师对我说:“虽然的这些孩子刚进初中才两个月,可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却让我刮目相看。比如说,展示课的主持工作我就请课代表去担任,我只是在前一天简单的交代了他要做的事就没再插手细节上的安排,第二天的课就由他们两个学生从头到尾全权指挥了,效果一点不比我亲自主持差。”
我问她今天上什么课,她说:“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但我依然打算把课堂全权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给自己一个惊喜。”刘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自信满满。
可是,为什么要把课堂搬到操场呢?
同学们一听说都兴奋起来。刘老师趁机提出了要求: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组要完整的表演完整个剧本;每个大组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部分的表演,可以各选各的角色,但一个大组要整体配合,场景的转换要自然;每个大组有一个总导演进行各组工作的协调,每个小组的导演由小组长担任,负责本组的工作,小组长向大组长报告,大组长向我报告。谁先准备好谁先表演,按出场先后分别加3分,2分,1分,表演总分为20分,分别为内容5分,场景道具5分,表演10分,最后看哪一个大组分值最高将获得最高的加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就是对演员的评分,满分也是20分,全班算起来一共有9个皇帝,18个骗子,9个老大臣,9个官员,还有其他次要角色,最后将选出分数最高的学生来担任相应的角色参加班级之间的大PK。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大组都顺利的完成了表演,因为后一组在表演前会给前一组提出意见,所以他们会有意识的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表演就一组比一组精彩了。最后,大家又一致评出了最出色的演员们,他们将参加第二天在操场上的班级大PK。
正式比赛的时间终于到了。刘老师把所教的两个班的班主任请到到操场,许多语文老师也应邀到场观摩。今天的表演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各组最优秀的演员和最好的道具都将亮相。
孩子们的表演的确引起了轰动。王冠和王杖已经鸟枪换炮,涂上了漂亮的颜色,作了精美的装饰,黄袍也变成真正的黄袍——黄色的皱纹纸做的,看来,道具组是动了脑筋,花了功夫的;台词更精简,更有趣了,说明剧本组也在行动;当皇帝趾高气昂的游行至群众中间时,所有“百姓”都异口同声的高呼“裸奔,裸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这群众演员安排组也真够机灵的,“裸奔”一词,实在太精简,太巧妙了。整个表演期间都是笑声不绝,还吸引了其他班的学生来观看,两位班主任也格外开心,都感叹孩子们的创造力确实不可小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