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的新征程(一)
(2012-09-13 07:15:44)
标签:
新教育思考教育 |
分类: 集萃 |
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变成万千人的梦想;从一所学校,发展到38个实验区的1500多所学校,成为燎原大半个中国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开发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已成为许多孩子的生活方式……
也是在7月21日晚,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长信,结合刚刚落幕的新教育年会,提出了一些问题。
这封信,我反复阅读,感动良久。
十年来,新教育这锅石头汤,正是在新教育共同体的努力下、在无数新教育人的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新教育的年会,也因此成为新教育的里程碑,就像是每年一次的盛大庆典,为一年的劳作成果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也像是一个个庄严的出征,为新的出发进行一次壮行。
正因如此,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时,每年的年会也会听到许多反思的声音。这位新教育人来信中的思考,代表了许多新教育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新教育的热切期盼,其实,也是最近几年我反复听到的声音。所以,我愿意就这封信提出的若干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就教于各位新教育同仁。
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老师告诉我,年会回来以后,一位新教育朋友对她说:“你知道吗,读看云,读华德福,仿佛听见:不要急,慢慢来。而打开罕台微博,就感觉焦虑,感觉要加油!加油!要奔跑!”她想想也觉得如此,遂有一问: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老师的疑问,与年会的形式与内容有关。她在信中问道:“年会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年会需要每年都办吗?年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妥当吗?毫无疑问,年会是一种庆典,庆贺每一阶段的实践成果。但年会更应是引领,是解惑答疑,是交流碰撞,是厘清与梳理,是矫正与规划。”
从庆典的角度看年会,应该说堪称精彩。但是,年会显然不仅仅是庆典。从解惑答疑、交流碰撞,或者厘清与梳理、矫正与规划方面来看,年会的确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因为实验规模的日益扩大,不足之处也日趋明显。
比如,尽管年会期间我们有实验区负责人的会议,有新教育理事会,对于上述问题多少有所涉及,但这些会议毕竟不是面向所有的新教育人,而对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新教育人来说,局长、校长、老师等等不同职位,语文、数学、美术等等不同学科,甚至于是新手、还是老将等等这些身份同为教育者、差异其实巨大的新教育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切合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年会中得到更实在的收获?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位老师长期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她说,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光来看,新教育十年,就是行动研究的十年: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案。而她更愿意把年会视为“课题立项”。年会的主报告,就是一份课题方案,介绍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它更像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具体的研究步骤与策略,则由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订。一年聚焦一个主题,就是一年一个“课题方案”。
因此,这位老师坦率指出:“但是,我深深地懂得,课题,除非是学科课题,否则一年做一个课题,那是做不好的。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个扔一个。真正做事,非五年十年不可。所以,我就想,年会,为什么非要一年一次,一年一个主题?是否也可以两年或者三年一次?”
她认为,从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来看,一年一个课题,很难真正地深入,也很难真正地巩固。
此话有一定道理。对一所新教育学校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每年参加年会,每年推出新的实验项目,的确会有些眼花缭乱,手忙脚乱。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实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项目去做实、做好,并没有要求实验学校面面俱到,所有的项目都去践行。
但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育实验来说,我们的确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新教育真的走得太快了吗?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感觉新教育走得太快,相反,倒是觉得走得太慢。因为,新教育与我的理想还有漫长的距离,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或者还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是我的这种心态驱赶着新教育,尤其是自新教育专职团队于2006年成立以来,2006年北京年会、2007年山西运城年会、2008年浙江苍南年会、2009年江苏海门年会、2010年河北桥西年会、2011年内蒙东胜年会、2012年山东临淄年会,每年一个主题,从儿童课程到有效课堂,从专业发展到校园文化,从中国文化到完美教室……新教育理念,是随着这一路奔走的行动,在逐渐充盈。
教育的问题如此之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如此之多,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不断研究,不断言说。每年一个主题的关注,是新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的研究目标,也是新教育自身学术积累和话语体系形成的需要,同时还是保持新教育的学术张力与研究引领地位的需要。新教育每年一次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主题,是新教育的传统,是新教育人的庆典,这个基本的格局可以不变。
之所以会有“快”的感觉,我认为,不是我们的新教育实验走得太快,而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及时提高。如何让年会更加具有参与性和指导性?如何让曾经关注的主题不断深化细化实化?这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新教育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小组的作用。那些通过年会形成的理论共识和操作模式,应该由这些机构进行日常维护,通过培训、展示、讲座、开放周等各种形式来巩固研究成果。今后每次年会时,可通过种种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在年会期间或者年会前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展示,让开展了相应项目的实验区、实验学校有选择地进行研讨,加强大家的参与性,发挥大家的能动性,从而集思广益,把各个项目深度推进。
正如这位老师建议的那样,这样的年会,可以让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各取所需,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是普通教师的,去看看儿童课程与完美教室的课程打造;是校长的,去看看校园文化;是教研组长的,去看看有效课堂;是分管领导的,去看看教师专业发展。让那些不远百里千里赶来的每一个人都有收获,而不是“看看心动,无法行动”。
这位老师真诚地建议,明年的年会“不如停下来研究如何‘推进’,看看全国各地的新教育人,一个人的,怎么在战斗;一群人的,怎么在思考;一校人的,如何在实践;而一个区域的人,又如何在集体行走”。
是的,新教育的成长,靠的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新教育的推进,也要靠新教育人群策群力。如何推进新教育?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让大家的行走更为从容?这既可以作为今后某一年年会的重要选题,也可以作为近年的实验区工作会议或者新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