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腐败
(2012-07-11 06:46:06)
标签:
杂谈 |
说实话,我无法回复这位信任我的老师,因为他的问题把我也难住了。
这叫不叫“论文作假”呢?好像不是,因为老师们交上的论文都是自己写的,而非抄袭;但是,通过花钱买版面或者出《增刊》的方式发表论文,只要交500元钱,不管质量如何,论文都能发表,这样论文有多少学术价值呢?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还能叫“真论文”吗?
我不知道“有关教育科研部门”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我只知道,如此举措出自教研科研部门,那么我要问,这样的部门“科研精神”何在?《增刊》出版了,老师们的论文都集中发表了,可这《增刊》谁看?这是一种怎样的浪费?还有,每人交500元,这个金额是如何核算出来的?全县有多少老师交钱?这钱交上去都用于买刊号吗?会不会有人从捞取好处?这是不是另一种腐败?
在我看来,完全是一种腐败!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老师们不得不“自愿”交钱,然后打着为老师们“办实事”“做好事”的幌子从中渔利。这不是腐败是什么?
我之所以在“腐败”前面加了“另一种”的定语,是想区别于通常说的腐败——暗箱操作的腐败,见不得人的腐败。而我今天说的腐败,是公开的腐败——由相关机构下发通知,明码实价地让老师们交钱,每一个交钱的老师都是“自愿”的。我姑且把这种腐败叫做“阳光下的腐败”。
与大学教授和教 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不同,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课上好,把班带好,把学生教好,因此对他们来说,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是常态,是本分。那么,判断一 个中学老师或小学老师是否称职,就只能看他的课上得怎样,班带得怎样,他的学生发展得怎样,而不是他写了多少“论文”;同样,判定一个老师能否评上中级教 师、高级教师,主要还是应该看前面所说的本分工作做得怎样。如果中小学教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好每天面对的学生,而是一门心思琢磨如何在“核心刊物”上发 表“论文”,这样的老师我看是不合格,遑论“中级”“高级”?
这么说来,是不 是意味着我反对中小学教师搞科研、写论文呢?当然不是。只是应该明确,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更多的是面对课堂面对班级面对学生的问题研究,也就是说,把自己所 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课题”来研究,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而研究的成果,当然可以是论文——对一线老师来说,与其写“论文”,不如写教育随笔、教 育故事、教育案例……但如果没有论文,还可以是这样呈现成果的——经过研究和探索实践,所上的课孩子们更喜欢了,所教的学科质量提升了,所带的班有了显著 的转变,所教的学生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一切都是远比论文更真实也更有说服力教育科研成果!
十多年前,我曾写下《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呼吁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的论文“一票否决”。现在,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教师评职称,主要应该看实绩,而不是论文;即使要看论文,也只能是“在同等条件下有论文者优先”。为此我再次呼吁,取消“论文一票否决”的做法,根除论文写作的作弊行为和论文发表以及评比中的种种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