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新加坡(3)

标签:
新加坡讲学教育 |
分类: 其他 |
2010年2月6日
上午,在宏文学校为老师们做报告《做最好的教师》。
这个专题我在国内多次讲过,但今天讲这个题目有一个特殊的亮点,那就是我的学生夏亚卉来到了现场,参与我的讲学。夏亚卉曾是我高九五级一班的学生,当年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新加坡。这次来新加坡见到她,我特别高兴。她今天也来到了会场。
(我和夏亚卉:十五年后的重逢)
当我讲到“班级史册”时,以高九五级一班的纪念册《恰同学少年》例,我便请她朗读书中她当年写的一篇文章《班级风景谈》。在掌声中,她怀着真诚自然的感情朗诵了起来——
文章选取了当年我班普通的几个场面,展示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温馨。在场的老师们都被感动了。
中 午吃饭的时候谈到学校招生。我问胡校长:“有没有关系户或官员给你打招呼要安排孩子进你们学校?如果有,你怎么办?”他说:“不会的。即使有,我也不会答 应。有一次,教育部长给我写信,说他有一个熟人想进我们学校,希望能够照顾。我便给他的朋友写信,说我校学位已满,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同时,我把这封信的 副本也发给教育部长了。”我说:“那你不担心教育部长给你小鞋穿吗?”他笑了:“不可能的。”他不知道我刚才还想请他“关照”夏亚卉呢!因为夏亚卉的女儿 已经四岁,再过两年要读小学了,我差点就对胡校长说,请以后多关照关照我的学生!幸好没说,否则,简直丢中国的脸!
下 午,以座谈会的方式与部分老师举行“读书会——深度对话李镇西”。来新加坡两天,遇到不少当地老师都说“早就”读过我的书。我以为是人家是客套话,结果别 人说出了书名《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等等。许多听课老师还特地带着我的书来请我签名,自称是我的“新加坡粉丝”。一个老师还拿出《爱 心与教育》翻给我看,里面勾勾画画圈圈点点,真让我感动。上午作报告中途休息的时候,书商还赶来卖我的书:除了《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还有《做 最好的家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演讲录》《教有所思》,甚至还有我和我校老师的《把心灵献给孩子》!我真没有想到,我的书居然在新加坡还如此畅销。说实话,我甚为得意。
座谈会是两点钟开始,但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老师很自然地围坐在一起讨论了。参与讨论的有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人,也有从大陆加入新加坡的老师,大家都感叹新加坡教师职业的艰辛。有一位老师老师是十多年前从中国来新加坡的,她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新加坡没法把主要精力没在教学上。旁边的老师们也纷纷附和,说杂事太多。不但每周课时多,而且各种社团活动,包括运动会训练等等,都安排给老师。总之,新加坡的老师完全不像中国老师那么单纯,每天都很累。说到午餐,我说在大陆很多学校有免费午餐,我问,新加坡也有免费午餐吗?他们都说没有没有,甚至还有老师说这里忙得中午根本没有时间吃午饭。老师们还说,新加坡一样有升学压力,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升学排名,压力实在是很大。
两点钟,“深度对话”开始,几位老师谈了他们读我的著作所得到的收获,有一位叫陈红的老师,发言题目就叫做《为我打开一扇窗》,说是读了我的著作后,如何如何“受启发”,甚至还借鉴一些方法,比如给有进步的后进生发报喜单。她滔滔不绝地说着她的教育幸福,我被感染了。其实,陈红老师之所以有这些教育的幸福,主要不是什么“学习”我,而是她爱孩子,因而用心在做教育,自然赢得孩子的心。还有几位老师也让我分享了他们的教育故事。有一位60岁的女教师的发言让我很感动。她说,就工作来说,当然很累,每天生活在战争之中,下了课又跑到另一个教室。但是我们不应该抱怨。“我们要开心地过日子,如果你老是抱怨你的工作,会很苦的很苦的。要抱怨是抱怨不完的——抱怨老公不爱你,抱怨孩子不努力,到了盖棺的时候,还抱怨棺木不够大。何苦呢?”“只 要心中有爱,你看见每个孩子都很可爱!” “不要把学生当做学生,而要当做自己的孩子,这样你工作才有动力,才有爱心。”她朴素的语言,激起了大家的掌声。她说她的生活也有不顺,孩子是弱智,但经 过鼓励和勤奋,现在是一所大学的讲师。人的幸福关键是心态。我们再次给她以掌声。
还有一位老教师,谈起她学生对她的依恋很是动情。她说:“一个学生碰见我说,我们想发寻人启事,寻找你,因为我们分别三十八年了,我们都很想念你。”前几天,她的学生还为她祝贺生日。
主持人要我说几句,我说,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感动。大家谈到教师的辛苦,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至少在我的视野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老师不在抱怨当老师辛苦,待遇又低。包括我那年去欧洲,德国的老 师也给我说他们很辛苦。但是,我们的老师依然在坚守。像我这样所谓“知名”的教师毕竟是少数,但像我一样热爱教育甚至比我做的还好的老师太多太多,只是默 默无闻而已。我真的要向大家学习呢!我常想,一个人有自己钟情的事业,或者说低点,有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很幸福了,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还给大家推荐了刚刚看过的德国电影《浪潮》。
晚 餐桌上,大家谈笑风生。我说这次新加坡之行最有意思的就是我的学生夏亚卉到了现场,并且参与了我的讲学。齐蕊说:“的确很有意思。那本书她保存了那么久, 而且一直带在身边,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带到了新加坡。今天又在这么一个场合你们师生相见,由她朗读当年的作文,很感人的!”我说:“其实我在国内讲学不 止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我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经常我出去讲学,都会有学生来到现场。比如那年在中国科大讲学,我把崔涛请到现场,讲学中我就讲他的故事。 还有一次在庐山讲学,正碰上杨嵩在庐山,于是我也把他请到会场;前几年我在广州体育馆讲学,几千听众中,就坐着我的学生宋平。中途休息,围着我照相签名的 太多太多,有的老师无法靠近我,就干脆请我的学生宋平合影签名。”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我说:“只要用心去做教育,你的教育生涯就会有许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