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最豪迈奔放的辩论——有这么一所学校(7-8)

标签:
吉美坚赞考察教育 |
分类: 教育 |
这里一节课是60分钟。下课了,我们站在校园里围着吉美坚赞,向他请教因明学,请教因明学的辩论和我们一般的辩论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一回事。”他拿着一块小白板给我们讲解因明学辩论的基本常识。
他在小白板上一边写一边给我们讲着:“第一步,诤事,就是要辩什么。第二步,后陈……”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系列术语,什么“因”什么“认”什么“相违” ……
尽管是常识,尽管看得出来他是尽量讲得通俗,尽管我们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旺盛,尽管我们听得非常认真,可我们依然云里雾里,半懂不懂——其实,连“半懂”都谈不上。
我们问怎样才能学会因明学,他笑了:“首先得懂藏文。”我的天,他淡淡地一句话,就把我们排除在因明学大门之外十万八千里!
“因明学辩论中有的概念汉语没有。”他说。
我们问:“一会儿学生的辩论是辩论刚才上课所学的知识吗?”
他说:“有,但不完全是。”
吉美坚赞给我们讲解的时候,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簇拥着黑压压的孩子,他们好奇地看着我们,也许他们真的很好奇:怎么这么简单的东西,校长讲了一遍又一遍,可这些客人都不懂呢?
每天上午的大辩论开始了。
没有老师组织,完全就是习惯,全校学生都聚集在了教室前的一大片空旷地带。先是一对一的辩论——一个学生坐在地上,另一个学生站着,这样面对面的辩论。站着的那个学生显然是主动发问者,坐着的学生应对问答。总共八列长阵,其中每两列一站一座面对面辩论。场面蔚为壮观。
我在辩论队列中穿梭着,依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能够感到每一个人都在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站着发问的那个学生,居高临下,昂头挥手,口若悬河,气势如虹。每当发问,他的右手先高高扬起,然后呼啸而下,猛击在已经摊开的左手掌上,啪的一声,真是排山倒海!然后右手掌快速擦过左手掌朝前又是一扬……
哎呀,这么潇洒的动作,是什么意思呢?
一位身披僧袍的老师告诉我:“左手掌表示地狱之门,右手掌表示智慧,右手掌朝下击左手掌,表示劈开地狱之门,把智慧传递过去。在辩论中,这个动作表示向对方发问。”
我看坐着的孩子常常把右手背重叠在左手心上,并点头。他解释说:“这表示不同意对方的话。”
可他们究竟在说什么,或者说因什么话题而辩呢?
老师告诉我,有的在辩论“白马是不是淹死的”,有的辩论“菩提有没有”,有的辩论“诗歌是修辞重要还是内容重要”……啊呀呀,都是很“虚无”的问题呢!
再仔细看辩论者的表情也很意思。每一个人都想说服对方,都很激动,挥臂,顿足,摇头,摆腰……这使辩论不仅仅成为嘴的运动,而且成为全身的运动。有个站着的发问者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他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僧人,面对孩子的连连发问,我看那僧人难以应对,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急得不行。
一对一辩论结束后,又开始了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多……的辩论。刚才体操一般的队形,一下变成了几大堆人群。每一堆都是一组辩论。往往是十几二十几或更多的人围坐着,一个或两个或几个人站着,两军对阵,唇枪舌剑。有一个身披僧袍的瘦高小伙子,面对下面围坐的对手,慷慨激昂,浑身颤动,眼神微闭,满脸不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搭在肩上的长袍随着他挥舞的手臂不停地飘逸,如同红云掠过天空。这哪里是辩论?简直就是舞蹈!
但这的确是辩论,这是阳光下最豪迈奔放的辩论,有着“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青春的声音在黄河边激荡,越过群峰,冲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