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2011-09-21 19:35:47)
标签:

吉美坚赞

考察

教育

分类: 教育
    说明:上周,我去了一趟青海,专程去看吉美坚赞学校。这几天,我写成一篇长文,谈我的见闻。本来想将文章一次性贴上来,但我知道朋友们读博文往往是一目十行。因此,我打算截成几节,分几次贴出。以便大家细细阅读。

                     有这么一所学校


                

 

从西宁到果洛州玛沁县拉加乡不过三百多公里,我原来想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就算路况不好,半天时间也够了吧!谁知我们竟在路上颠簸了一天,其间翻了六座山,早晨出发,傍晚到达,真正是“朝发夕至”。

快到拉加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车在山路上盘旋,刚拐一个弯,突然看到山下一条缓缓流淌的河——群山环抱中,一弯黄河在余晖中闪闪发亮。司机说:“拉加到了。”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这次我是应《中小学管理》杂志社邀请,前往吉美坚赞学校考察。该学校坐落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拉加乡。

当晚,我们住进黄河宾馆。说是“宾馆”,却完全名不副实。没有洗手间,不能洗澡,没有热水,冷水也是定时供应。

晚上想出去转一下,但一出门,泥泞的路面让我寸步难行。不过抬头望去,夜幕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月光投射在黄河上,整个黄河都明晃晃的。

宾馆离黄河仅20来米,我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深夜,关灯躺下。四周一边寂静,耳边仿佛总回荡着黄河的流水声。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很早便起来了。没有水,用湿巾纸擦擦眼睛,擦擦脸,算是“洗脸”了。

一出门便是黄河大桥。虽然路面泥泞,但已经有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的孩子走过。这些孩子大多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一看就是上学去。

我招呼一个独行的孩子:“你好!”

他抬头看着我,有些羞涩,不说话。

我问:“你在哪个学校读书呀?”

他想说,嘴唇动了动,但还是没发出声音,用手指指胸前。

我看上面印有学校的标志和名称:“拉加藏文学校”

我明白了,估计他汉语还不够好。

我摸摸他的头,他笑了。

我站在桥上,迎面走来一群群孩子,有的手牵着手,有的追逐打闹。我给迎面而来的孩子照相,一拨一拨的孩子都在我的镜头中定格。有的孩子躲避着从我身边飞跑过去,但更多的孩子很大方地对着着我笑,还有孩子做鬼脸。笑声在黄河上飘荡。

我知道,这些孩子还不是吉美坚赞学校的学生。但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我更急于想看到吉美坚赞学校的孩子了。

 

            

 

上午八点左右,太阳已经升起。阳光越过山巅,照进拉加寺,寺院顶端便放射出金光。寺院旁边便是吉美坚赞学校。我们在校门口下车,我回头看了看,学校门口是公路,公路的那一侧便是黄河。

一进校园,便看见一幢幢整齐的平房,以及平房前一群却年龄大小不的学生,他们友善地看着我们,脸上挂着微笑。还有不少学生捧着书,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在背诵着什么。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远处,是高远辽阔的蓝天;蓝天下,是高高的山峰,山峰下,是整洁的校园;校园里,是纯朴的孩子。

一切都是那么单纯,简洁,透明,清爽。

 

              

 

还没来吉美坚赞学校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所学校,我知道吉美坚赞是一个僧人,却办了一所了不起的学校。我从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年第2期简报上了解到——

学校的创办人吉美坚赞,1965年出生于果洛州的普通牧民家庭,年青时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接受过青海民族学院和佛学院的学习,后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发展教育,1994年创办了全青海第一所民办学校。

创办十七年来,吉美坚赞学校从最初的85名学生发展到目前在校生803名,生源来自青海、四川、甘肃、西藏四省区的48个县。在已毕业的561名学生中,上大学的207人(29人到国外读书),医生17人,教师69人,寺管79人。毕业学生分别考入西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西藏社科学院英语班、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果洛州卫生学校、甘南州技术学校等院校,部分僧人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寺院继续深造,还有十多名毕业生回到母校任教。

20014月,经州教育局审批,学校更名为“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致力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职业教育。学校分为基础文化部和职业高中部,学制分别为三年,涵盖了公立学校小学到职高的教育内容。职业高中部设有藏语高级班、藏医、工程(藏式)建筑、唐卡绘画、计算机5个专业,目前400多名学生在职业高中部就读的学生,均享受生均每年1500元的中职教育补贴。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是当地唯一一所僧俗融合、学生年龄不一的男校,目前800名学生中,约有僧人280名,学生年龄最小的十多岁,最大的三十多岁,为少年失学的成人。学校不收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孤残儿童、特困儿童还可以得到适当补助。

 《中国青年报》2011524日有一篇报道这样写道——

    因为是全青海第一家民办学校,有人怀疑吉美坚赞是不是为了赚钱。事实恰恰相反,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确定了一条原则:一律不收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凡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还可以得到适当补助。

    为了让没有进过学校门的藏族孩子能够适应藏汉英三语教学,在教材选取上,吉美坚赞和老师们费了一番心思。汉语学习,要求6年完成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统编教材的全部内容,藏语文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他们自编教材。办学十几年里,拉加学校开发了9种课本。英语则选用了青海民族学院专门面向藏区的课本,雪山、牦牛、草场,这些藏族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课本中随处可见,亲近感让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

    独特的教学方式,让这里的学生六年毕业时能够熟练运用藏语基础知识进行写作。十几年来学生们还在藏区的各类报刊上发表了3000多篇文章。甚至有人评价这里的毕业生藏语应用达到大专水平。

    让拉加学校名扬藏区的是2001年的高考。当时第一批学生六年学习期满即将面临毕业,吉美坚赞几次找到玛沁县和果洛州的教育部门,为他的学生争取到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成绩出来后,吉美坚赞舒了一口气,当地教育部门吃了一惊:该校5名学生参加了大学考试,结果全部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西藏医学院这样的大学。此后,连续几年,拉加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考,达到大学录取线的一直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目前,拉加学校的561名毕业生中,上大学的有207名,有一批人已经成为医生、教师、寺管等。让吉美坚赞最得意的是有4名毕业生开始开办自己的学校,把这里的教学方式传承开去。

《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的标题是《青海果洛:牧民择校也“疯狂”》。 这个标题一点没有夸张。吉美坚赞学校现在是许多牧民心中的名校,2011年开学前来报名的学生达1000多人,但学校每年只能招收200多个学生,既不能收择校费,又不能考试选拔,只好采取“先来后到”的办法录取学生。有的孩子已经连续三年来报名,就优先录取;接下来录取连续两年来报名的;剩下来的就只好明年再录取。即使这样控制,拉加学校目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借住在附近居民家里或是寺院中。不少孩子要等3年才能上学。

     可见这里的“择校热”一点不亚于北京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