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有这么一所学校(1-4)

标签:
吉美坚赞考察教育 |
分类: 教育 |
从西宁到果洛州玛沁县拉加乡不过三百多公里,我原来想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就算路况不好,半天时间也够了吧!谁知我们竟在路上颠簸了一天,其间翻了六座山,早晨出发,傍晚到达,真正是“朝发夕至”。
快到拉加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车在山路上盘旋,刚拐一个弯,突然看到山下一条缓缓流淌的河——群山环抱中,一弯黄河在余晖中闪闪发亮。司机说:“拉加到了。”
当晚,我们住进黄河宾馆。说是“宾馆”,却完全名不副实。没有洗手间,不能洗澡,没有热水,冷水也是定时供应。
晚上想出去转一下,但一出门,泥泞的路面让我寸步难行。不过抬头望去,夜幕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月光投射在黄河上,整个黄河都明晃晃的。
宾馆离黄河仅20来米,我第一次离黄河这么近。深夜,关灯躺下。四周一边寂静,耳边仿佛总回荡着黄河的流水声。
一出门便是黄河大桥。虽然路面泥泞,但已经有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的孩子走过。这些孩子大多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一看就是上学去。
我招呼一个独行的孩子:“你好!”
他抬头看着我,有些羞涩,不说话。
我问:“你在哪个学校读书呀?”
他想说,嘴唇动了动,但还是没发出声音,用手指指胸前。
我看上面印有学校的标志和名称:“拉加藏文学校”
我明白了,估计他汉语还不够好。
我摸摸他的头,他笑了。
我站在桥上,迎面走来一群群孩子,有的手牵着手,有的追逐打闹。我给迎面而来的孩子照相,一拨一拨的孩子都在我的镜头中定格。有的孩子躲避着从我身边飞跑过去,但更多的孩子很大方地对着着我笑,还有孩子做鬼脸。笑声在黄河上飘荡。
我知道,这些孩子还不是吉美坚赞学校的学生。但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我更急于想看到吉美坚赞学校的孩子了。
上午八点左右,太阳已经升起。阳光越过山巅,照进拉加寺,寺院顶端便放射出金光。寺院旁边便是吉美坚赞学校。我们在校门口下车,我回头看了看,学校门口是公路,公路的那一侧便是黄河。
一进校园,便看见一幢幢整齐的平房,以及平房前一群却年龄大小不的学生,他们友善地看着我们,脸上挂着微笑。还有不少学生捧着书,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在背诵着什么。
远处,是高远辽阔的蓝天;蓝天下,是高高的山峰,山峰下,是整洁的校园;校园里,是纯朴的孩子。
一切都是那么单纯,简洁,透明,清爽。
还没来吉美坚赞学校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所学校,我知道吉美坚赞是一个僧人,却办了一所了不起的学校。我从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年第2期简报上了解到——
学校的创办人吉美坚赞,1965年出生于果洛州的普通牧民家庭,年青时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接受过青海民族学院和佛学院的学习,后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发展教育,1994年创办了全青海第一所民办学校。
创办十七年来,吉美坚赞学校从最初的85名学生发展到目前在校生803名,生源来自青海、四川、甘肃、西藏四省区的48个县。在已毕业的561名学生中,上大学的207人(29人到国外读书),医生17人,教师69人,寺管79人。毕业学生分别考入西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西藏社科学院英语班、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果洛州卫生学校、甘南州技术学校等院校,部分僧人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寺院继续深造,还有十多名毕业生回到母校任教。
2001年4月,经州教育局审批,学校更名为“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致力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职业教育。学校分为基础文化部和职业高中部,学制分别为三年,涵盖了公立学校小学到职高的教育内容。职业高中部设有藏语高级班、藏医、工程(藏式)建筑、唐卡绘画、计算机5个专业,目前400多名学生在职业高中部就读的学生,均享受生均每年1500元的中职教育补贴。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是当地唯一一所僧俗融合、学生年龄不一的男校,目前800名学生中,约有僧人280名,学生年龄最小的十多岁,最大的三十多岁,为少年失学的成人。学校不收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孤残儿童、特困儿童还可以得到适当补助。
《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的标题是《青海果洛:牧民择校也“疯狂”》。 这个标题一点没有夸张。吉美坚赞学校现在是许多牧民心中的名校,2011年开学前来报名的学生达1000多人,但学校每年只能招收200多个学生,既不能收择校费,又不能考试选拔,只好采取“先来后到”的办法录取学生。有的孩子已经连续三年来报名,就优先录取;接下来录取连续两年来报名的;剩下来的就只好明年再录取。即使这样控制,拉加学校目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借住在附近居民家里或是寺院中。不少孩子要等3年才能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