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这次在四川省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递交的几条建议

(2011-01-19 21:40:17)
标签:

入园难

教师流动

职称

网络安全

编制

省人大

建议

教育

分类: 其他
   

  关于破解“入园难”的建议

 

近年来,幼儿入园难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社会需求增加。幼儿近年来剧增,不只是生育高峰,还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也带来了新的幼儿;另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民便成了居民,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自然有了需求。二是幼儿教育资源的稀缺,幼儿园特别是优质幼儿园的短缺。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俗称“国十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日前,我省出台了《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计划,到2020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这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解决“入园难”的希望。但是,如何“动员令”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政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义务教育就意味着普及、公益、法律和强制。只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每一个孩子的学前教育才有了根本的保障。当然,义务教育意味着政府要多出钱,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的财力已经大大增强,将钱拿出来解决老百姓的孩子学前教育,这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体现之一。

二,由政府出钱多办公立幼儿园

在城市,努力抓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部门办成“性质公办、差额拨款、等级收费”的平价幼儿园,一律按规范收费。

在农村,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议向浙江省学习,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工程”,积极倡导公办乡镇中心园在各行政村或中心村直接举办分园或教学点。

三,鼓励、引导、规范社会资金办公益性幼儿园

在目前公办幼儿园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资源。因此,政府对民办幼儿园要加强管理。要一手抓扶持,一手抓监管,在增强其办园活力的同时,不断规范其办园行为,引导民办园健康发展。包括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政府一定要出台政策予以规范。

四,加大力度培养幼儿师资队伍,完善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

没有充足的幼儿教师,建再多的幼儿园也不能真正现实优质学前教育。其实,在这方面,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已经提出了很好的措施,各级地方政府要做的,就是将“国十条”落实实处。

要通过制度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幼儿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其对国家的贡献绝不亚于一名大学教授。只有将素质教育的起跑线确定在幼儿园,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崛起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入园难”,其实最根本的是难在政府加大幼教经费投入的决心。长期以来,我国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一般达到3%以上。在非常有限的幼教投入中,许多地方政府更乐于将公共财政投入到很容易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中和高等教育领域,而对学前教育投入缺位明显,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希望,这种情况能够从现在开始结束。

 

 

             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和机制的建议

 

    这个建议是我去年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时提出的,今年,我依然提出这个建议。

所谓“优质教育均衡”,我理解既包括学校硬件设施的均衡,更包括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均衡——而后者才是更为重要的均衡。目前,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阻碍教育均衡继续高位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缩小校际办学水平的差距,真正实现教育均衡,优质教师的合理流动是很关键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至关重要。特别要说明的是,义务教育学校已经普遍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各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已经缩小,教师合理流动的待遇条件基本形成。

为此,我建议——

1、建立教师岗位交流制度,实现义务教育校际间的师资均衡。在全省中小学任课教师中实行校际之间——至少在同一区域内——定期互相交流,选派组织薄弱学校教师接受培训或到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交流。例如: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通过36年的优质师资流动,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2、针对薄弱学校制定倾斜政策,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薄弱学校教师的倾斜政策,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教师业务培训,改善市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长效机制,提升薄弱学校教师学历水平。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在招聘教师时对薄弱学校中小学教师优先补充。

3、对基层学校领导,建立岗位交流制度。鼓励校长之间“结对子”,相互输送领导和教师,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学校领导岗位交流工作制度,规定在每个单位的服务年限,把学校领导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调配。

4.建立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和优胜劣汰机制。一是建立以事业为中心的职位管理制度,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二是用人实行聘用聘任制,就是通过签订聘用合同和聘任协定书,确定单位和职员的用人关系。三是完善和畅通人员能进能出机制,新进人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并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要逐步建立分流人员安置和合同解除机制。通过制度和机制,让教师流动成为一种常态。

关于“完善中小学教师评聘制度”的建议

 

现行中小学技术职称是人事部门评定,聘任又是学校或教育局根据人事部门的指标聘任。目前的评聘分离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许多地方残留延续着终身评聘制度的痕迹。职称都有聘任期限,正确的评聘分离的程序应该是专业技术职称任期满后,全部解聘,再根据岗位需要,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各方面的需要进行聘任。但目前,部分评聘分离的地区并不是这样的,还沿袭着期满后又继续聘任,往往直到退休。而新增加的具有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则需要人事部门下达指标后才能评聘挂钩。许多地方实际上就形成了有高一级指标才能聘的局面,学校没有施行聘的权利。因此评聘分离这种聘任方式在有的地方有许多虚假的成分,并不能真正体现评聘分离给学校人事制度带来有益的成效。

因此,我有两条建议:

第一,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教师聘任名额,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当然,说白了,这样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拨款,但所谓“重视教育”正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二,专业技术职称任期满后,全部解聘,再根据岗位需要,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各方面的需要进行竞争聘任。让职称制度真正发挥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建立城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近两年来,由于政府与社会对对学校安全及环境的重视与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的环境、安全得到了全面加强,特别是区执法区、街道办在学生上学与放学时时定人到学校与学校一起维护周边环境,使学校周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城郊学校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各方力量的有限及学校、街办及执法局等协调,仍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校园门前的脏乱差现象;各种摆摊设点,违章占道,车辆阻塞交通,乱停乱放车辆、乱倒垃圾、乱发放各种资料;社会无事小青年不时到校门边或学生放学路上“大欺小”;校门两边各种三轮车上卖“三无”小吃,特别是土豆片之类,学校只管校内等等现象,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成长环境和市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我建议——

     第一,在现有的警校联动、街校协调基础上,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形成街道办、执法局派出所、学校、周边居民与商家代表四者合一的“平安校园”统一领导小组,每所学校建立相关负责人制、值班制,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并将相应的制度与职责上墙。

    第二,加强宣传,特别是对学校周边居民进行宣传,发动学校周边居民与商家参与到维护校园环境与秩序中来,争取他们对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理解与支持,自觉做好自己门前的清洁卫生,不乱停乱放车辆、不乱倒垃圾等。将学校门卫或保安的电话给附近的商家或居民,如发现“大欺小”、打架等可打电话向学校或派出所报告。

    第三,建立周围居民或商家就学校周边环境对地方政府和派出所的评价机制,学期或学年学校应定期组织上级或其它部门组织学校周围居民或商家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对学校周边安全的看法和评价,其相关结果和资料应纳入到对当地政府和派出所的考核。

第四,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一起参与到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过程中来,建立家校综合提醒小组,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卫生,提醒居民与商家注意卫生、注意秩序等。一方面可以壮大学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学校更深入参与到校园周边的管理中来。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安全使用网络培训的建议

 

据调查,中小学生上网频率较高,因上网所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成为网民构成中的主要部分。当前,对于网络的监督、管理还不完善,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些有害信息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眼球,他们一旦沉湎于其中,便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厌学、激愤、暴力、胡乱交友、消极沉沦,对于其自身成长极为不利,也为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要真正彻底地解决中小学生因网络带来的人身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民关注,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安全上网的问题——

第一,加强立法,切实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文明,减少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强网络监管,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于20106月公布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高度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但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确保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文明,从源头上加以有力地控制。

第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营业性网吧的整治力度,为中小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综治、公安机关要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定期对网吧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网吧不会成为让中小学生滞留、游戏、玩耍的场所。对于一些未挂牌的暗中营业的黑网吧,要深入调查,严厉打击。同时,还要积极发动广大群众,主动举报,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校的师资培训投入,并落实各校各层级的相关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邀请教育专家,对各校班主任进行扎实有效的有关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培训,为各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还应与各校主要负责人鉴定安全责任书,各校也要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班主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扎实深入地落实教育任务,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家长的紧密沟通,对家长进行深度影响。

 

关于急需修订我省教师编制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省多数学校、地区都还存在师资缺乏的情况,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省的教师编制核算办法已经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势。以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为例,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试行办法》,编制比例为1:13.5-16

根据武侯区编委《关于确定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和领导职数的通知》,该校编制为163人,编制比例为1:17.5,学生人数为2852人。

实际上,自2006年至今5个学年,该校学生数量一直在3000人左右,教学班在55-58个班左右,2010年,学校在校学生人数3094人,教学班级57个班。按照核编人数163人,学校2010年师生比达到了1:18.98

通过临时紧急聘任、接收支教教师、寻找外省外校外单位力量、反聘教师等途径,学校现有171位在岗教职工,师生比达1:18.09,在多个大班额(超60/班)的基础上,超工作量的教师数量控制在100人左右,至今连续5年超过半个人工作量的教师仍然达70余人。

因为编制核实比例标准不恰当和多年核定人数的一成不变,学校实际需求的教师数量与编制比例核实的教师数量差异较大,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师不能生病,不能请假,不能脱产进修,男女职工的生育工作不能执行省九届人大通过的《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社会保障条款,老师更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培训、学习、研究、提升。

所以,我省现有的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核算办法已经严重不符合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也不能适应我省教育做强做优的战略目标。建议:

1.根据国家和四川省《规划纲要》精神,重新审定四川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比例。

2.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变化特点,建立弹性或动态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