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有多重视中秋节,看一组新闻数据便知晓:2012年韩国大半国民回乡过中秋致全国高速拥堵。在中国迎来中秋佳节的同时,韩国同样也在这一天庆祝中秋。韩媒报道,在中秋节前两天,近3000万人的返乡客便开始了“民族大移动”。韩国总人口约有5000万。难怪,来首尔的头两天,我们觉得街头异常冷清,地铁空车一半,原来他们忙着过节呢。
中秋节又称秋夕,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韩国人认为中秋是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中秋节全国法定放假三天。
来首尔的第二天,赶上中秋节假,我们第一站前往光化门广场,去感受首尔人怎样过传统佳节。
光化门广场

市中心的光化门广场于2009年8月1日建成开放。这里拥有600年历史的首尔中心街区光化门,背靠美丽雄伟的北汉山和古建筑群景福宫,是韩国历史文化体验的中心。广场长550米,宽34米。广场前方,矗立着朝鲜著名民族英雄李舜臣将军的铜像。广场的正中央,是朝鲜第4代王——世宗大王铜像。


世宗铜像的背后,是世宗故事展厅。世宗大王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创造了韩文,使韩国成为世界上使用自己固有文字的六个国家之一。展厅中介绍了韩文创造过程及其原理。科学与艺术展厅中可以看到和听到有关仰斧日咎与天象列次分野之图的详细说明,还能观赏世宗时代制作的编钟和编磐等多种韩国民间乐器。



光化门广场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在韩国,中秋之日是农业收获的季节,因此,首尔市政府从今年6月开始在1200多个箱子里种植了7000余株稻子。金秋时节,稻谷成熟,一派丰收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首尔政府还将于10月8日寒露这天,在光化门广场举行了收割稻谷的活动。此次收获的稻子在碾米之后,将被捐赠给社会慈善团体。



时间刚好,一场农民庆祝丰收的游行队伍,正高举旗帜,敲锣打鼓向我们走来。队伍中的男女老少皆传统打扮,他们个个喜气洋洋,向游客们传达着丰收的快乐。广场的两边,帐蓬一字摆开,编织、绘画、绣花、茶道、制香、织布、折纸、试穿韩服、器乐打击等几十种名目繁多的韩国传统文化体验,手工艺人们面对每一位游客,特别是孩子们,都十分耐心地解说并现场指导体验。这个国家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认真细腻,不遗余力确实令人惊叹。

景福宫
一场“古色古香”的仪式,让我们再次见识了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在景福宫,我们恰逢一场从服装到器具都相当考究的护军巡逻仪式。在这里,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三场宫门换岗和护军巡逻表演,一切都严格按照古代仪式进行。


景福宫是朝鲜王朝时期韩国首尔的五大宫之一,也是朝鲜王朝的正宫。它是朝鲜王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于朝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将原来高丽的首都迁移时建造的新王朝的宫殿,距今有500年历史。1592年“壬辰倭乱”时将宫苑的大部建筑物破坏,当时只有10个宫殿保持完整。直到高宗同治七年(1868年)才在朝鲜高宗的父亲兴宣大院君的主持下重建。

一样的中国传统的挑檐斗拱式建筑,一样的中轴对称的布局,一样的四方城,一样的四座城门。就皇宫而言,与北京故宫相比,景福宫无论在外观和建筑规模上,要显得简朴许多,但却独有一种清静、秀丽之韵味。

(中秋这天,是首尔人全家出游的日子,加上国庆黄金周,景福宫人真是够多。所以很多宫殿无法拍全景,都是人头,尽量避开,没拍几张完整的宫殿。)




景福宫里的国立民俗博物馆是韩国唯一全面展示民俗生活历史的国立综合博物馆。这里细致地分一年四季,展示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博物馆外的空地上,正举行一场传统国乐、古典舞蹈的表演,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最有趣的是博物馆的一侧,还设有专门的儿童体验馆。迷你的韩式房屋,各种古式的家具,方方面面的熏陶和展示,让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从小感受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不少身着韩服的小孩在父母的陪伴下玩着传统的游戏,如打陀螺、推铁圈等。不得不赞扬韩国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韩国儿童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秉承、践行与尊崇,已然形成一种严谨的程式与独特的印记。


国立中央博物馆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目前收藏着从史前时代到李朝时代大约十万件的文化遗产,将韩国典雅、质朴的民族特色展现无遗。虽然珍宝不算多,但博物馆配备先进的中英日韩文讲解,通逛下来,对韩国的历史也能了解七八成。
三四个小时的参观,足迹所至,无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韩国人在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匠心独运。韩国许多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但韩国人更懂得如何保留与弘扬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不只是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而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本身。从这点上讲,韩国人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国立中央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