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2011-08-08 11:57:10)
标签:

青岛

馆陶路

攻略

老房子

旅行

旅游

美食

葡萄酒

分类: 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馆陶路

   馆陶路,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它是一处显贵而又神秘的一条老街。解放前,穿行在这条街上的人,不是商贾中的豪门,就是那些识洋文、办洋务的中国人,或者是些穿着怪异,有着一双蓝眼睛的德国人,抑或是那些留着平头和一字胡须的日本商人。从建国到八十年代中期,尽管这里的外国人很少见了,但是进出这条街的当地人,也多半是从事进出口的人,在那个商品并不丰富的年代,对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人,自然都是些见过大世面的“高级知识分子”了。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据史料记载,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因为靠近胶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德国驻胶市政当局将此规划为“洋行区”,各国的许多驻青机构最初也是先在这里涉足。20世纪初,在中山路北段的延伸部分——馆陶路,建成了“洋行一条街”。在20世纪的头10年内,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来此设立。后来,由于金融业的迅速膨胀和扩张,馆陶路变得拥挤不堪,于是大部分银行不得不迁址中山路南部。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馆陶路红火的进出口贸易,就不会有后来中山路商业区的大繁荣。进入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从而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馆陶路南侧起始建筑(莱州路1号),原为渣打银行,德式建筑。馆陶路三号是青纺联。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馆陶路37号,原为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舍旧址,始建于1927年,欧式建筑,初为日本人在青岛开设的航运业务办公楼,建筑面积约1350平方米。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取引所是日本人在青岛所建的建筑物中最大的一座,其规模甚至不亚于德国提督府。“取引所”用中国话讲,就是交易所,内有证券、棉纱、土产等各种交易。青岛虽于一九二二年收归国有,但由于当时政府的软弱和妥协,日本人的势力一直未减,尤其在经济方面。这座造价昂贵、造型盛气凌人的交易楼,在很长时间内,确是日本人掠夺青岛乃至山东财富的中心。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海滨的仲夏夜之梦(十八)青岛篇之馆陶路

    往事如烟,当盛夏的光阳透过薄雾,淡淡地洒落到这条街上,沿街这些欧洲风格的建筑物,似乎还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那不尽岁月中的万般风情,那些鲜为人知的人间苍茫。自然质朴的石板路,德式风情的店面橱窗,典雅浑厚的德式建筑,勾起了人们在老电影中才能找到的那种浪漫的记忆。这就是馆陶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