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左望右——香港篇(四)

标签:
旅行/见闻旅游香港休闲生活赤柱中环 |
分类: 台湾、香港、澳门 |
在香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乘坐地铁。一大早起床,从尖沙咀直奔中环。与无数的香港人一起,在这座城市的地下默默前行。
可以说,地下铁路是香港的缩影。这座600万人口的大都市,地铁每日载客量200万人次,按每公里客运量计,它是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地下运输工具。若以地铁代表香港,相信亦不为过。这是世界公认设备完善、自动化程度高、管理较好的地铁。从1979年投入使用至今,它仍然保持着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八达通,对于每一个到香港自由行的人来说,是个宝物。有了它,就可以随意搭乘交通工具自由来往,更可以在地下铁的世界里购物。
正巧赶上了港人上班的高峰时间,尖沙咀站内,黑压压,密麻麻的人头,轻快飞奔的脚步,四面八方的乘客汇成了壮阔的洪流。站台前,人再多,大家也都排着队,静静地等候着列车的到来。车来了,人流有秩序地向车厢各个角落散去,车内一下子挤得结结实实,却几乎听不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陌生的面孔间互相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荃湾线的最后一站是中环,站门一开,所有人呼啦地在瞬间各自消散开,车厢空荡,一趟地下之旅暂时结束。
中环是一个巨大的中转站,头顶是香港最繁忙的商业金融区。在香港,习惯了站电梯时主动靠右,左边让给大步流星赶路的人。嘀嗒嘀嗒,高速运转的电梯载着梦想,伸向城市每根神经的未梢,那里才是生活的开始。
在地铁站里走了十来分钟,总算找到了D出口,交易广场的巴士总站,这里可以坐双层大巴到赤柱。前往赤柱的车次比较多,路上经过的地方不同,但终点都一样。所以来一辆就上去,结果坐了6X。与地铁的拥挤不同,今天的大巴特别宽,乘坐者以老人居多。
前往赤柱的路线,本身就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观光之旅。大巴出了城区不久,沿途便可以到欣赏港岛南面的风光,经过了千万豪宅林立的深水湾和游泳胜地浅水湾,行过建于1917年的大潭水塘,一路绿野、山风、半山上俯瞰港岛景色,真的令人心旷神怡。
半个多小时后到达赤柱。在100多年前,由于赤柱人烟稀少,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香港人为了方便称呼,便以口语“贼窝”来称谓,但由于广东话的贼窝与赤柱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赤柱的地名就固定下来。
来赤柱的游客与本地人,有一多半是冲着赤柱市场而来。很窄的一条巷子两边挤满了各式小摊小店,叫卖的东西看起来也很便宜低档,比如一件T恤10元起之类的。但是深入进去随意看看,还是发现这里名不虚传。除了很多衣物饰品以外,还有不少书画、艺术品、手工艺品出售。有些仿制的名人油画,价格虽不高,但是颇为精致。我想:在那里,如果有时间有耐心,还是可以淘到一些不错的东西的。
穿过市集,左拐,眼前豁然开朗。是一片海,湛蓝湛蓝的海,透澈地几乎将这几日在都市奔波蒙尘的双眼在瞬间洗净。还等什么,我们早就按捺不住激动,也顾上不烈日的暴晒,直奔海堤。这是一片幽静美丽的海湾,蓝色的天幕下,半月形的沙滩泛着银色的光芒,远处帆船点点。
赤柱大街就在海湾的另一侧,不过几十米的小街上有着来自各国的美食店和咖啡屋,充满异国情调。有几座房子外形的设计与色彩粉刷特别美,不少外国人和香港人在这里度假,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半露天的吧廊里坐坐,一边欣赏风景:阳光、沙滩、绿树、海风,一边可以品尝各国佳肴、大快朵颐,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重建后的美利楼就坐落在赤柱广场上。美利楼的一层是海事博物馆,它详尽介绍了美利楼重建的全过程:这幢始建于1846年的古朴青石楼原在金钟花园道现在中银大厦的地方,是现在香港硕果仅存的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拆迁的时候大费周折,一柱一瓦都是编号封存的。1998年,香港政府在赤柱重新选址,将三千多块石头按原样建成现在的美利楼。一座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却值得香港政府如此用心去保护,而在中国的不少地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却往往没能得到应有的珍惜,不能不令人感叹。
美利楼二层与三层开设了四家餐厅,有泰国菜、西班牙菜、德国菜和酒吧。它们拥有极为幽雅的长廊,可将赤柱海湾的迷人景致尽收眼底,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无敌海景固然享受,价格却也不菲。
海湾边卜公码头也是“泊来品”。第一代码头位于交易广场原址,虽已被拆但上盖随后被保存。2006年末该上盖再次转移至赤柱美利楼旁,重新装上按原样式兴建的新码头,名为赤柱卜公码头。它记载了英国人登陆香港的一段历史,富有浓厚的维多利亚时代色彩,今天与不远处的美利互相辉映,成为赤柱的新景点。
从赤柱市场道离开,路口有一棵古榕树,树根外露,依石墙伸展,据说这是香港古老石墙树的代表之一。市场道两旁均是商铺及摊档,有外国人在此专售各品牌成衣、纪念品和艺术品摆设。街边的鲜花店,各色鲜花乱人眼,新鲜上市的热带水果让人好不嘴馋。多年来,在这里,最懂得享受的是那些外国人,小镇上住着很多洋人,他们时常牵着爱狗,一手拿着报纸,趿着拖鞋,去喝早茶。
赤柱,它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块净土,一个中西文化、历史和现代交织在一起的充满了浪漫情调的小镇,我想我一定会再次重游的。
离开赤柱,过马路对面就是巴士总站,看到266路双层巴士,想都不想直接上车。走的仍然是盘山公路,一路风景绝佳。但车子忽上忽下,时而还和另一辆同样体积庞大的双层巴士擦肩而过,还真有的坐过山车般的刺激感,不得不佩服司机大哥的车技高超。
回到中环,钻进地铁站。这是最不会让你迷路的地方,你可以毫不费力的根据指示牌的引路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出口就在上面。一站一世界,每一个地下的世界总是藏着无数意外的惊喜。比如中环J出口的艺术管道正在举办的“分享快乐”展览。
其实像这样的积极公益的展览或广告在香港的地铁站随处可见。比如在车厢中常常可以看到“每天多笑一点点”“让座是一种快乐”,还有保护环境的,爱护野生动物的,讲求公共秩序的,甚至你可以在上下扶手电梯的两边都可以看到各种活泼生动,教育小朋友安全站电梯提醒的宣传画。创意是美好的,但这其中更包含着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个世界最繁忙的地下交通系统,每天经过的二百多万市民,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爱的教育。或许这也就不难解释香港市民的素质为什么比内地人要高的原因了。一座充满爱的城市,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
J出口,头顶是皇后像广场,香港的心脏在于此。弹丸之地集中了政府中心,世界各主要银行、集团中心,高档商场,各国使领馆。中银大厦,力宝中心,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平日里只能在电视中见到的众多香港地标,此刻在你面前以钢筋森林的面目一一展现。高不可攀,锐气逼人,针锋相对,现代都市的霸气忽然间将我从赤柱带回的闲情逸致打得灰飞烟灭。今天是周日,是香港菲佣合法的聚集的日子。他们成群结对在人行天桥等地方席地而坐,吃饭,聊天,做生意。不要小瞧了他们,在香港,菲佣中绝大部分人既受过高等教育又懂英语,还接受过一定的家政专业培训,因而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
立法院是我喜欢来的一个地方。也许是平时港剧看太多,大楼正中手持天秤的蒙眼的正义女神肖像,总会引起我的无限遐想。这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晚期的典型殖民地建筑风格,可惜一直没能进去瞧瞧,希望有一天它能开放参观吧。九月,香港立法会要开始第四届的选举,在香港,每天我们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到选举打出的口号“为香港未来,投票选代表”。这就是港人治港,高度的自治。繁华盛世,谁主沉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