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梦徽州(二)

(2006-03-03 19:10:33)
分类: 江苏、浙江、安徽
匆匆邂逅的西递

  匆匆地来到西递,又匆匆离去。我“策划”许久的寻梦徽州第一项计划,实行的很不成功。

  下午两点多,我们坐车从黄山下来,经屯溪赶往黟县的西递。天色不太好,阴沉沉的,我很担心会下雨。同车的朋友笑言,这样的天气,刚好参观古民居。有一种沉重沧桑感,很配徽派建筑的风格。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徽州最早被开发的旅游村落,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刚下车,看到的场面让我有些失望。人多,车多。大大小小、慕名而来的旅游团队随处可见。没有办法,时间有限,只能随着人潮走东家,看西家了。
村口,一座高大“胶州刺史”石牌坊,这是西递的荣耀与骄傲。进得村来,可以发现西递是以敬爱堂与追慕堂两座宗祠为中心,村里的民居布局呈带状,分布四周。

  不安份的我总想能够在仅有的时间里,挖掘更多西递的精华。于是赶在大批团队之前或之后到达一处参观点,或是独辟蹊径,寻访普通民居是此时的上上之计了!这一招果然有效。走着走着,之前的烦躁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惊喜连连。精雕细刻的门槛,高耸的马头墙,曲折幽深的小巷,形状各异的石雕漏窗……明清时期的各种风貌几乎被保留。目睹满眼的古香古色,手中的相机几乎没有停过,我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西递。

  每次旅行,爱上一个地方总是有理由的。这一次在西递,我爱上了这里的天井。在建筑精美的古民居的内部,家家户户都有一块四角的天空,那就是天井。当地人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四水归堂”。经商的徽州人,他们的天井房檐内斜,雨露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天井,然后顺着水枧,流入屋内下水道。寄喻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天井很美,几百年来,每天洒下的是一样阳光,而这老屋,不知换了多少代的主人。

  细心的我留意到这里的每一家民居厅堂的条案上都有一处的相同的摆设。东瓶西镜,正中央一座自鸣钟。经导游介绍后,得知当钟声响起时,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称:“终身平静(钟声瓶镜)”。这是从古至今,徽州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与世无争,世世代代无灾无祸,平静终老。然而经商的成功,打破了西递人几百年来“安土怀生”的保守状态。他们有了追求,他们想要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于是西递人纷纷走出村庄,开始他们漫漫经商路!一百多年前的西递,是胡氏宗族的鼎盛时期,发展到“三千烟灶,三千丁。”荣归故里的胡氏人建起了豪宅座座。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老房子,正是显示当年主人雄厚资财和显赫地位的最好见证!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在西递的民居中,这样的对联随处可见。古西递人重视读书,以文化积淀作为经商资本,用他们独有的精明与智慧,在商界运筹帷幄,以一赢十,一度使“徽商”在中国商界历史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历史的风云幻化无常,今天的西递不再有当年的繁华盛景。如今,这里的人们基本为务农为主,靠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过着一种自足安分的生活。

  离开西递时,一批又一批的旅游团队还在不断赶来。到这,人们只是为了来看看百年沧桑的老房子,而它背后的兴衰血泪,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去关注了。

  我,有一点点的遗憾。


  上车后,发觉双腿好疼。可能是刚才在西递看老房子,东串西走太过投入了吧!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窝在车上,难受得很。还要一路颠簸赶往最后一站——黄山屯溪宋代老街。说是老街,实际上就是一条商业街。卖的当然是黄山当地的特产。规模相当大,真要好好逛起来,一个小时哪里够?可怜这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饥肠漉漉,在老街吃串臭豆腐,喝碗馄饨也是一种小小的满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