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获取语文信息素养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16-09-05 09:25: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指导 |
从生活中获取语文信息素养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星村中学 江诗荣 彭华英 兰荣宗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称之为人类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社会的一个最大特征在于信息的流通与积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逐渐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创新信息的能力。美国的网络科学计划指出学习者通过网络与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并通过网络与科学家一起分享工作成果。澳大利亚面对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着重培养七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其中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日本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基础教育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其中具备正确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已经日渐被重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它针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有关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从教学的目标上给新时代的中国语文教学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效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通过研究表明信息化的学习过程将会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加之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表达的工具,是知识文化的载体,是信息交流的依托,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可见,对培养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从生活中获取语文信息素养方法研究》这一课题,旨在不断探索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方法,通过在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校园生活中语文环境的构建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意识到新的信息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2)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掌握基本的信息收集方法,会使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具体的需要和目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书籍、网络等媒体收集必要的信息。
(3)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使他们能利用现代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进行分类转换、汇总等。
(4)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储存能力,能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方法来储存所收集到的信息。
(5)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传递能力,能运用多种媒体如文字、图片、表格等较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
(6)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运用能力,能较及时地把所获得的信息应用于适当场合。
三、课题的界定
信息就是指载体传递的文字、符号、数据、视频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总称。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禀赋的基础上,经过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获得完善的较稳定且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品质成分。可分自然素养、心理素养和社会性素养。素养的形成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养。即小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习得到的文化知识、技术才能及行为规范等;二是修养,即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和品德等。信息素养就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本课题研究的学生语文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与评价,存储与整合,使用与创造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借助与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交互,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2、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4、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6、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一是认知加工系统,它是一个有限的多阶段的信息加工系统。我们说它“有限”,主要是由于选择性知觉和每一个阶段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或容量的限制。因此,人们必须发展和培养有效的认知策略来提高各阶段信息加工的能力。二是认知监控系统,又称元认知系统。它是对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自我监控。三是反应系统,它控制着一个系统从运动动作到语言的表情的全部输出。以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自主活动等途径,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自择、自存、自用信息的能力。
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目标:知道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知晓信息收集、加工、储存、传递、运用的方法。
二是技能层次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具体方法,包括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运用信息的各种方法。
三是意识与习惯层次目标:让小学生能初步意识到信息的价值,能自觉地运用各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探索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拟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的“全程式信息教学模式”。其课堂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课前,提供信息源(教材、情景、教具、学具等),让学生开始检索和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信息,自学探究,在动手操作和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信息,提高学生独立处理新信息、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课后,创造信息再运用。
(2)研究探索语文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借助于班、晨会时间,通过安排专门的信息活动课,帮助儿童掌握初步的信息收集方法,包括怎样看报,怎样听广播,如何使用工具书,怎样走进图书馆,怎样制作卡片,怎样收集专题信息等;指导制作《信息小报》;举行信息交流、竞赛活动;在大单元主题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3、研究方法
以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观察测试法、调查分析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在语文和语文活动教学过程中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意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存、运用等能力,全面提高信息素养。
2、使教师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学素养有大幅度提高。
3、完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验研究”的课题报告,展示包括该研究的内涵、本质、模式、实施策略途径和方法、流程及评价检测等综合成果,汇编一本课题研究论文集、一本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集。
4、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发展的个案资料和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数据,及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发展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分析报告。
前一篇:课题研究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