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中的中庸之道
(2008-10-23 21:18:26)
何谓中庸?感觉大概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红不紫、不黑不白、恰如其分。这个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一以贯之推崇的,然而过于玄妙,不好体会。
关于孔子学生的三个故事,中庸之道可见一斑。
一个是乖乖仔的故事。孔子的学生曾点、曾参是父子。有一天曾参在田地里干活,笨手笨脚地把禾苗锄掉了,曾点勃然大怒,拿起棍子狠揍曾参,曾参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也不躲,结果被打晕过去了。一会曾参醒过来,还恭恭敬敬的对父亲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旁人看到了都夸曾参“仁”——仁者孝为先,父亲把自己打成这个样子还不逃不反抗,多好的一个孩子!可这事传到老师孔子这里,孔子却生气了,不让曾参进门,不认他这个学生。孔子说了:你父亲下狠手打你,有可能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你父亲就会犯罪坐牢,即使不把你打死,打伤了他也会伤心,也是一个过错。他打你,你就应该躲避,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为不躲避就是孝,那反而是在怂恿你父亲犯错。就是最大的不孝。
一个是大大方方受礼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遇见一个孩子溺水,便急忙投水相救,被救的孩子家长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毫不推辞地收了下来。有人说,子路救了人还收礼,似乎不符合“仁”的道理。孔子听到了则很高兴,说子路做得对,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得救的人有谢金,救人的人有回报,两全其美的事。
一个是救人不受礼的故事: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失了。”子贡大概很委屈,不过仔细想想就是这个理。
中庸之道,可见一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