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5年的年底更像年底。因为,即使在中国南方的城市,人们也裹上了厚厚的羽绒衣。大江南北,天寒地冻,偶尔还有雾霾侵袭。
2015年的媒体更像媒体。因为,在这一年它们除了传播别人的消息,还不停地传播自己的消息。悲情中夹杂着一丝无耐,一种悲愤。
这两天人们的眼光,从媒体人的离职转向了一家纸媒深度部宣布解散。
《财经》记者白兆东发布微博称:【别了,华商报深度部】从2013年开始,由于经营业绩下滑,华商报开始频繁换帅。但是,长期无争竞对手状态,让华商变的自信而迟缓,面对新媒体冲击束手无策。危逼之下,华商开始频繁裁员,做为华商报核心的深度部,今日获悉将宣布解散,曾经辉煌已成历史,望华商走出这个雾霾笼罩的冬天。
蓝媒汇第一时间联系到几位华商报深度记者,对方表示,“正在开会”。据了解,正在开的会正是解散深度部的会。
根据社交媒体传出的会议现场照片,与会华商报员工表情凝重,甚至有人掩面哭泣。
@行者赵方
这些信息放在一起,不知你读出了什么?我没有读出任何逻辑。深度部究竟是替罪羊还是深度报道不被需要?不知道,不明所以。
今年5月末,《京华时报》深度部被撤销的消息被业内证实。此前《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版组等也因各式各样的原因而消失。如今保留深度报道的媒体已屈指可数。
在业界弥漫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时候,10月23日,28位报社老总齐聚郑州,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在会上,围绕“持中知变”,诸多报社总编辑、总经理认为,内容为王的价值观并未改变,传统媒体的优势仍无可替代。
的确!比如在天津大爆炸事件中,新京报连续推出重磅深度报道,读者认可,也受到业界的肯定。新京报的深度报道,一直深受公众关注并广受好评。
既然深度报道喜闻乐见,为何媒体深度部却频遭解散?
有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否认深度报道的价值很大,但是一篇深度报道的成本过高,影响力一般的报社会因为太贵而做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版权问题难以有效解决,也致使媒体做深度报道的动力大减,“都是为他人做嫁衣”。
曾经作为深度报道记者的刘斌表示,“传统媒体太地域化,深度报道瞄准国内的话,价值到底多大一直被猜疑”。
资深媒体人朱学东此前曾撰文认为,裁撤深度报道,表面上是砍掉了看似多余的奢侈品,实际上是砍掉了在新媒体时代市场化媒体尚存的竞争优势产品,砍掉的是自己的竞争力。
与感时伤怀者不同,有持乐观者态度表示,媒体解散深度部,并不意味着媒体不再做深度报道了,记者的职能也未发生改变,其象征意义可能大过现实意义,“如果有好的题材,相信媒体还是会坚持做深度;另外,还有很多有新闻理想的记者,也会坚持做深度。”
但是朱学东认为,“尽管今后这些媒体可能还会有深度报道,机构的裁撤,也会让职业和专业操作这些报道的动力欲望一起消减掉,逐渐悄无声息。”
我以为这些都是搔痒之论。以我管理和做媒体的经验,深度部取消与媒体需不需要做深度新闻,读者需不需要深度新闻完全是两回事儿。
现在的新闻媒体记者都应当树立深度意识,以不同的深度报道形式表现深刻思考,深入调查,深度写作,从而全面深入地满足读者需求,完成新闻价值的深入表达。深度与深刻应是媒体永远追求的价值尺码,何来不需深度报道之说。
很多媒体解散深度部,并非不需要深度新闻,而是将窄化了的深度部进行重构,实行全员深度,全媒深度,以利更灵活有效地操作和管理。
悲情地传播媒体深度部的解散,将之作为媒体形势危急,内容为王理念破产的由头,唱衰传统媒体,一方面是深度记者自身的转型悲鸣,另一方面是不明真相者的暗测妄猜,与真相宵壤之别矣!
这是2015年的冬季。往年的这个时侯,我们常会诗意地吟唱2012年的第一场雪的浪漫,或大约在冬季的多情。但是在今天,也许我们该吟诵一下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后一篇:2018春晚:经典乍起掌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