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为何越来越被娱乐化?
(2012-10-18 23:19:54)
标签: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诺奖中国当代作家灵魂 |
莫言获奖为何越来越被娱乐化?
中国人对诺奖一向倾情有加,尤其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更是渴盼已久。每年诺奖文学奖的公布之时,就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界的受难之日,反思,痛苦,责难。。。。。各种情绪,五味杂陈。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成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每年十月都要严重发作。
今年的情况大不一样,因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应当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这意味着,我们曾经视为遥遥无期的大奖突然就降临了,我们的文学终于被世界承认了,我们的作家终于被世界承认了!
有人说如何面对灾难最能看出一个民族的灵魂,我认为,其实如何面对不期而至的成就同样如此。如何抗拒灾难是观察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如何面对荣誉也是观察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中国近几年在天灾人祸方面前应当说给世界一个非常优秀的答卷,但是面对巨大有荣誉呢?应当说以前还很少有这方面的考卷,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也曾令国人欢欣鼓舞,但那都是浅层次的,技术层面的,在涉及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方面则鲜有案例。
这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在精神世界的一个巨大成功,一次到高无尚的荣誉。而这个荣誉同时也是观察我们民族当下精神面貌的一个难得的窗口。
高兴,高兴,高兴。没有错,包括莫言在内,全国上下,应当说都是这样一种心情。莫言热,图书热,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无可非议的,但是之后呢?笔者观察到,之后并不是我们想像的莫言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是正在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莫言正在被官方,被商人,被整个社会娱乐,尽管他自己刻意保持低调。
莫言近日在北京出席座谈会,并就有关自己的几大传言做出回应。 得奖后收获众多赞誉的莫言,当天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今后的创作道路更长,也更加艰难。他重申了此前多次表达过的看法:得奖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飘过去。今后的创作、今后的道路才是实实在在,需要认真一步步走好的。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莫言最近非常忙,也没什么时间写字。但为了一个和朋友的约定,他在回北京之前的凌晨两点,爬起来为好友“巴蜀鬼才”魏明伦题字。在他看来,“朋友之约不可辜负”
在获奖之后的一次采访中,莫言笑称“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在报道发出后,引发网友热议。一向因慈善事业出名的陈光标,甚至表示要送给莫言别墅。18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莫言淡淡地说,“这只是一个玩笑”,随后就匆匆离去。
莫言是轻松的,超脱的,甚至是幽默的。他认为,当一个人变成公众人物时,一切都是正常的,要听之任之。各种善意的、调侃的说法,都没什么问题。但是笔者以为莫言这样下去肯定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人物,总有一天,他与他的文学会站到报纸娱乐版的头条。
为什么一个作家获文学奖后,大家首先不是先关心他写了什么,究竟为什么能获奖,而只是因其突然而至的名声而攀龙附凤呢?为什么一个创作严肃的小众化的文学作品的作家获奖后立马被整个社会来娱乐,来消费,而不是来学习,来景仰呢?也许,读过莫言小说的人实在太少了,读懂了莫言小说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也许,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文学,不是寻根的精神需求,而只是需要娱乐的对象和噱头;也许,这个社会需要的只是显摆的成就,获取名利的工具。。。。。莫言的作品,获奖前曲高和寡,应者寥寥;获奖后,官方民间,庙堂江湖,文人雅士,下里巴人,皆趋之若鹜。那些各怀目的的人,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这其实就是当下我们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写照,也是我们精神匮乏,实用功利的表征!
人们在物质和名利追逐的世界里,早已抛弃了文学情怀,早已失去了精神故乡,早已丧失了道德格调。我们被社会的欲望高度地物化,我们的灵魂早已出窍,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找不到自己。莫言的获奖,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在泡沫化的欲望中,在碎片化的精神幻像前,抛下了一个救生圈,点燃了一根蜡烛,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最终救赎我们灵魂的,可能还是那被忘记已久的——真正的纯粹的文学。真正能包容我们的,还是我们最初出发的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