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多拿金牌有什么不好?

(2010-11-19 00:52:11)
标签:

杨明

中国

体育精神

金牌

广州亚运会

杂谈

"体育精神"是广州亚运会最大金牌!

时至今日,广州亚运会的中国队已获百枚金牌。金牌拿得手软,冠军夺得快不好意思。本来,竞技体育,多拿金牌是一种荣耀的,但金牌太多了,拿金牌太容易,好像金牌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关于这件事,新华社记者同行杨明,发表多篇锐评,强调体育精神的重要,甚至建议中国队派业余选手参赛。他的这一观点,与体育总局杠上了。正在打笔墨官司。也就在今天,杨明发表了新的观点“别成为新的东亚病夫”!杨明昨天很尖锐地说起目前中国体育的现状,“北体大的校长观点更加尖锐,他说如果再不重视孩子、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中国将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使用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让专业运动员来争夺更多的金牌,杨明认为他之前确实有存在的理由。“毕竟中国体育发展这么多年,这样的体育模式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时代不同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国民心态的改变,体育体制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说,“为国争光、鼓舞士气,金牌体制带来的这些,在我们走到顶点之后,是否到了该冷静思考图改变的时候?它带来了喜悦,之后是否还能继续收获喜悦?”

他举了跳水的例子,“跳水就是典型的精英战略、金牌战略的产物,精英战略相对来说,投入的钱虽多,但效果也最好,所以跳水至今不是大众项目,只是金牌项目!跟老百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

而不图改变,是因为金牌也俨然成为了体育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和依据。“这种举国体制、专业体制层层上来,只有前苏联、前东德用,现在只有我们在用,就因为对金牌的追求。曾经,我们连大学生运动会都用国家队队员,挂个某某大学的名字,这几届才有所改变,用真的大学生了,改变了之后,金牌少了,但这个真实啊,不但没给中国抹黑,反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队的信誉度。”

我认为杨明的话说对了一半。的确,亚运会,中国的优势太明显,拿的奖牌也太多,我们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我们的举国体制办体育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过于重视精英体育,小众体育,竞技体育,而忽略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精神,在奥运夺金第一,亚运夺金第一的情况下,全国中小学生素质,社区老百姓的体育娱乐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运动,有时甚至成为一些官员捞政绩的竞技场。

但是以上种种并不能成为我们让业余队参赛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害怕多拿金牌,甚至 拒绝多拿金牌的理由。体育精神里,毕竟还有“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精神,和勇于追求第一的“夺冠”精神,我们不能因此而对自己的体育成绩一概予以否定。

再说,体育竞争应当是同级别的竞争,是国家队与国家队的竞争(有些国家是俱乐部制,但是最后还是代表国家参赛)。国家队对国家队,其实是对对手的尊重,不管你的实力多强,如果你派业余队与别人的国家队比赛,对对手是一种轻视,这应当说是比拿更多的金牌不好意思严重得多。因为不好意思还只是你自己的感觉,而业余队参赛是对别人自尊心的实质伤害。要知道,专业体育竞争中,强者相争,胜者虽光荣,败者也可敬。伟大的失败者才造就伟大的胜利者!

金牌拿得多,正说明我们行,没必要拿了金牌还不好意思,低人一等似的。当年当“东亚病夫”的时候,为什么小日本就没有这种感觉?保持忧患意识,正视存在的问题当然重要,但吃肉真的还得一幅好肠胃!别搞的输不起不说,还赢不起。胜也“东亚病夫”,败也“东亚病夫”,然则,何时不“东亚病夫”?

我们采取的态度应当是,力争金牌,尊重对手;但是不要太看重金牌,正确认识金牌的含金量。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向全世界展示一种开放的而非功利的,长远的而非现实的,个性的而非统一的,娱乐的而非行政的体育精神。轻松地对待体育,释然地看待输赢,悠闲地面对金牌。尽量减少金牌与民族大义,与国运兴衰之间的关系。让体育回归体育,让金牌回归金牌,从而培养一种真正成熟的“体育精神”,而这才是一个体育强国最应具备的素质!

奥运会太重要了,用它来培养这种精神,估计全国人民一时还承受不起;全运会又太轻了,全国人民关注度严重不足;而亚运会介于二者之间,不大不小,正好练兵!

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精神,应当是这次亚运会最大金牌!体育精神的收获应当是中国此次亚运会最大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