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面帝”:文人的"软骨症"还是权力的"强迫症"?
(2010-10-26 13:32:52)
标签:
李树建河南卢展工文化产业基本文化权益杂谈 |
“洗面帝”:文人的软弱与权利的强大
据媒体报道,日前,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在捐助仪式上,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一级演员李树建说:“卢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不少网友质疑这种表态过于夸张,有“表演”之嫌,而“以泪洗面”也迅速走红,有人称李树建为“洗面帝”。面对质疑,李树建回应说,当时他非常激动,说的都是实话。
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也是一头雾水。无论是作为一名官员,还是作为一名演员,李树建的话都是一种不适当不聪明的表达,李树建的感情也是一种“不正当”的流露。
作为官员,他这样说话,首先说明他不了解国家的文化政策。现在全国都在搞文化体制改革,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翼齐飞”协调发展。其中文化事业以公益性为基本特征,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再就是要
再就是说明他说话不注意方法,政治上不成熟。他的这段话不光是其它的领导官员(比如分管文化的党政领导,以前的省委书记省长等)不高兴,省委书记卢展工本人恐怕听着心里也不踏实。因为你这是“赞扬了一个,打倒一大片”,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卢展工说:“可不能这么说,每天以泪洗面怎么行?”很显然,在说话的方法上,这位团长还需要进一步修炼。
其三是“文艺腔”过重,缺少诚意,过于感性。“你来了,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这是典型用文艺腔在表决心,拍马屁,舞台上说说可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听得让人倍感肉麻。受到领导当场的指正和网民的声讨也实属必然。
当然以上只是从“技术上”分析一个官员表达不当所造成的后果。在当今媒体发达,网上舆论传播迅速的今天,说错话的官员何止李树建一人?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因为“房价不高,房地产商不准降价”的言论,受到网友的“人肉搜索”,后发现其抽“天价烟”而被查;郑州市房管局副局长逯军因为“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错误言论而丢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人类学家王善才的“找到野人,扬我国威”的言论引起网友拍砖。。。。。。。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更值得探讨的是,在市场已经开放,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基层官员为什么还对“包青天”如此依赖?只有“一把手”重视的事情才能搞好,只有“一把手”认真的事情别人才会认真?这种“一把手依赖症”其实也是一种“权力依赖症”,从根本上说,也是“官本位”的另一种体现。李树建说话的口气和方法有点肉麻,措辞也不太得当,但是正如他所言,他做了22年的团长,以前的工资水平很低,六七年前,团里全年人均工资才五千多元,作为团长,经常像个乞丐一样出去找企业拉赞助。但卢书记来了以后,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这样才能创作好的作品、出精品。这之中包涵着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啊!
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上去有点像演戏”的团长不仅不虚伪,而且还很真诚,因为书记的一个决定就解决了一个团队的“吃饭问题”,他说那样“感恩戴德”的话着实是可以理解!网友们的拍砖言论的确是没有换位思考!
不过,从这样一起近乎搞笑的事件中,我们似乎还体味到一丝淡淡的心酸,这就是在社会权利结构中,文化的软弱和权力的强大!
假如李树建不是剧团的团长,而一个春风得意的开发商,假如李树建不是剧团的领导,而是其它部门,如税务,城建,财政等单位的领导,他会这样说话吗?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思维,思维指导语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李树建“软弱”的包容,也是对文化与文人“软弱”的包容,甚至是对网民们自已的包容,因为网上拍砖的你,如果不是强权部门的领导,现实中说不定和李树建一样,同样要为“五斗米”折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