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振救中国的文化?——由文化部长六问“三俗”想到

(2010-08-07 00:33:14)
标签:

三俗

文化部长

文艺批评

娱乐文化

郭德纲

中国

杂谈

文化部长的追问振聋发聩

 

   能传唱的歌曲有多少?公认的文学作品有多少?有品位的电视节目有多少?这是日前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中国当下文化界的现状发出的追问,这种追问,在我们平常的媒体中也有报道过,也被我们一些普通人文化人关注过;但是,由于人微言轻,或者边缘小众,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哗众取宠或杞人忧天。现在,这种追问由文化部长发出,而且还如此集中,如此坦率,的确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文化是个软东西,有人称之为“软实力”。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是不是软实力,要看这种文化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健康的文化当然是,它就像是药品一样,有治疗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疾病的功效;而不健康的东西,则犹如鸦片,消磨人的意志,扰乱人的心性。什么是健康的文化,这不好说,但是什么是不健康的,应该是明确的。最近,无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等新媒体,谈及文化,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反三俗”。所谓“三俗”,就是指:庸俗、低俗和媚俗。这大约就是健康和不健康的标准。

 蔡部长发出这种追问时,一个媒体事件正在发酵——郭德纲的弟子殴打北京电视台记者事件。郭德纲把记者说成不如妓女,妓女开的是“红灯区”,记者开的则是“绿灯区”的,他老人家是《有药也不给你吃》。他的此番言论一出,舆论更是一片哗然,打人事件反倒显得不重要,而郭作为一个知名艺人的浑话却更显加惹人注目,就在今天,北京各大书店,郭的书全部被要求下架,音像制品也下柜,明眼人一看,北京文化单位是在对“无德”艺人动刀子了。

 蔡部长的话肯定不只是针对这一个事件,但这件事却一不小心做了他的注脚,对于这样的低俗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我认为相对容易。 但是,部长的追问绝不只是针对郭德纲事件,否则也太把这事当事了! 蔡部长的针对文化界共有“六问”,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他说,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他还说,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对此啧有烦言。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这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异常严重,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还没有找到良方,成为社会的流行病。比如文化低俗化倾向问题,比如文化的模仿甚至抄袭问题,比如无德艺人的管理问题等等。这些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都大面积存在!

 蔡武还对低俗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首先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再就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同时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

  此外,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的趋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作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

 我认为这些分析都必须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太充分。

   市场导向方面,美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好来坞大片除了大制作外,都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内核蕴含其中,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而市场导向远不及美国的中国,拍出来的《三枪拍案惊奇》,你的意蕴究竟在哪里?

   世界艺术潮流方面,所谓的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转变,我认为也不尽其然。美国法因的街头和艺术馆里都有着从事严肃艺术的人,娱乐文化和严肃艺术分的很开,有时候其实是达到了高度统一,你公不出是严肃的还是娱乐的。比如《阿凡达》这样的大片。

 “关于文艺批评的”的状况,我认为是结果,不是原因。

 我个人认为造成中国文化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和实用主义的社会氛围,严重地驱逐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做人的精神原动力,压制了人们对于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导致文化和文化人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而且失去了基本的尊严,我们经常提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就是典型的歧视文化和文化人的表现。

 二、精神建设流于严重的形式化,精神文明变成了一项项的政绩工程,与老百姓的需求相差十万八千里。可以这样说,一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比你搞一个什么文明建设工程有用得多。我曾亲眼看到一部为地方领导歌功颂德的广告书竟然被评为省“五个一工程奖”,是当地精神文明的代表作。

三、文化成为软饭,文人成为“犬儒”。精神的东西往往不能成为“硬道理”,精神的人也成不了真正有用的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逻辑今天依然大行其道。这个社会书生少了,商人多了,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商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又要人们做回到高尚,纯粹,诚信的时代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点缘木求鱼,在这一点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去实现,我觉得可能性更小。

  只有从解决以上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入手,从社会价值取向的纠正(这一点国家正在采取行动,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央工作重点),到国家行政制度的调整,再到对文化行业和文化人才的尊重和培育,我们才可能真正改善文化行业的现状,才能如蔡部长所言,多用引导的办法,少用行政的办法,团结、带领艺术创作人员,逐步形成强大的良好的创作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