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竞争的焦点与媒体的应对之策
(2009-09-02 22:52:45)
标签:
杂谈 |
这一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同质化不可超越,而且越来越不可超越。2、营销渠道更便捷,它能使媒体产业更快发展。3、媒体现在究竟在竟争什么?谁是竞争关键?笔者以为,这些问题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常识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辩析:
二、营销渠道能使媒体“成长”更便捷?我也不这样认为。产品的质量没法用数字说明,但是报纸这种产品能够持续为消费者所“消费”,主要是他们对这种产品中的内容有了依赖性,学名叫“阅读依赖”,销售起的是一个送达作用,促销起的是一个强化品牌的作用,这种都是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也有服务好的原因,但这还是建立在产品有用好用基础上的)。一个坏的产品,促销越多,使用面越广,其副作用越大,被消费者拒绝的也越多,甚至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当然有一定欺骗性质的一次性消费品除外)。
三、媒体究竟在竞争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人都说是通过竞争新闻竞争发行量与广告量。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这种思路做得是简单的小作坊竞争。在我看来,媒体竞争的是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文化竞争,包括文化话语权文化影响力文化公信力等。核心是公信力,关键是影响力,新闻产业要做的是将这种文化影响力最大市场化,发行与广告是这种市场化的指标。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媒体,没有经营报纸等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仅仅靠的是高投入高产出,把信息产品仅仅当作廉价商品出售,所以在市场“同质化”严重的的今天,生存异常艰难。
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会召开之际,笔者有幸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被业界誉为“媒介军师”的喻国明教授面对面交流。喻国明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使“第一新闻发布人”不再由传统媒体垄断,传统媒体必须考虑如何实现时效之外的其它价值落点,这要求媒体寻求一种更恒常的价值。对地市报来说,事实上是一个嵌入与引导的问题:嵌入地方生活,不仅成为地方居民的信息提供者,更成为地方居民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提供者和引领人;嵌入地方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并在这一基础上,重塑和建构地方文化。
只有有了明确的新闻理念,以及由此而搭建的运转平台,及相关的人才,我们的竞争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大的框架,整个核心团队才有了明确的作战目标。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反观我们现在许多的媒体竞争,虽然在市场上搏杀得“血肉模糊”,但却早已迷失方向,真有点纪伯伦所说的“我们出发太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出发的目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说到底是理念定位不清,作战方向不明,人才队伍不专,最后导致所谓的“同质”,导致了以成本搏杀(即营销竞争)而不是以内容搏杀的竞争格局。在媒体的内容定位上,广电媒体湖南卫视是成功的表率,尽管它受到许多非议,但在“快乐中国”理念指导下,它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从新闻竞争角度来看,是成功的;而纸质报媒,《环球时报》则是内容定位成功的范例。
二、新闻策略的竞争。这是在媒体定位与内容框架和人员配备完成以后的新闻实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报方法的竞争。这种竞争涉及面广,遍布采编的各个环节,时时刻刻都需要灵活运用,所以也显得非常复杂。但总体来看,这种竞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闻线索(来源)的竞争,新闻处理(记者处理与编辑处理)的竞争,新闻策划的竞争,新闻整合竞争。
不过,为了解决同质化问题,许多媒体在新闻线索的全面性上大下功夫,以全面求独特,以无所不包的新闻内容形成差异。现在许多媒体在新闻热线上下大力气,努力打造成一个独家专用的信息咨询平台。比如上海重庆天津的一些媒体将新闻热线与建立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支撑系统。全市当天所发生的所有事件几乎都在系统之内。信息的全面性相对于零碎性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差异”。
新闻策划包括广义的新闻策划和狭义的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包括了新闻产业的各个方面,狭义的新闻策划则主要是指新闻采编环节。我在这里所说的策划主要是指狭义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也是一种新闻处理竞争,只不过这种处理是一种高于编辑记者个人处理的复合性的新闻处理手段。
新闻策划虽然比较复杂,涉及新闻生产的方方面面,但是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日常新闻稿件的优化处理策划;二是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三是特定主题的报道策划;四是新闻活动的策划。
日常稿件的优化处理策划是一种最经常的策划。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在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和有价值的稿件时总要想办法把新闻写好编辑好。记者主要是想找到好的表现角度;编辑则主要是让好的稿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记者主要是把单篇的稿件处理好,而编辑则主要是把一篇有价值的稿件的影响力表现出来。记者的策划一般较微观,而编辑的策划一般较宏观。当然,对于一个成熟的记者或编辑来说,这两种策划他们时时都必须在运用中。比如,对于这样一则帮农民工就业的信息,记者可能只会想到如何把这条信息写出来,而编辑可能由此而策划出这条信息反映了现代招工对农民工有了哪些新的要求,农民工如何才能适应这些要求等一系列报道。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和水平,是反映现代媒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说汶川地震的报道,事发突然,涉及面广,历时又长,如何介入,如何报道,都需要很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技巧。不同的媒体都会做出不同的策划处理。而这种策划又彰显着媒体的实力。
对于特定主题的报道,媒体的策划能力犹为重要,就相当于命题作文,看谁能够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内容产品。
活动策划是当前媒体策划的重要内容。活动策划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策划,是媒体社会参与能力与互动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是媒体如何实现自已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法。活动策划在当前新闻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是很多媒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已独特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新闻特色的竞争。新闻特色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闻策划竞争的结果。但是,新闻特色因为有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不纯粹是一种技术活,所以新闻特色的打造也是一个文化活。新闻特色既包括内容上的地域特色,也包括运作特色,甚至包括版面特色和写作特色。
地域特色主要是指在地域上人无我有的新闻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媒体的竞争上。而运作特色和写作特色则主要体现在同一地方的媒体的竞争中。不同的运作模式,不同的写作技巧,不同的新闻处理风格,都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新闻特色。
四、新闻品牌的竞争。这是新闻竞争的最高境界与最高手段,是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从稿件与内容的有形竞争上升为影响力公信力的无形竞争。这里所说的品牌包括人物性品牌,活动性品牌,功能性品牌,以及由这些品牌形成的媒体品牌。
人物性品牌主是是指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是以人的影响为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
活动品牌主要是指以媒体的活动为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
功能性品牌则是以媒体栏目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新闻品牌。
前三种品牌有时是单一的,有时则是复合的。比如中央台的一些新闻品牌,主持人与栏目互为因果,成为一种复合性的新闻品牌。这三种品牌的合力形成媒体的品牌。
一、伪主流。所谓伪主流,就是将一些与市民需求并不相符合的工作新闻(有些就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新闻),放在都市报的主要版面上,以示正统大气主流。这种观念并没有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而是从报纸的形态本身出发,拉所谓的政治新闻作大旗,这实质是一种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其实,都市类新闻注重新闻主流化,不是一个新问题,它的确是报纸差异化的一个路径。但是,真正的主流是一种发展了的理念,就是曾经被市场类报纸排斥的时政新闻要在市场类报纸上有所体现;但这种体现不是对日报的时政新闻的生吞活剥、照抄照搬,而是要采取市民类报纸的视角,要采取创新的报道模式,做到新闻内核是主流的,但报道形式和新闻角度却是市民化的,是可读的,也就是说要让时政新闻升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主流。
二、伪策划。所谓伪策划,就是为策划而策划。表现为策划选题的无价值,报道规模上的注水,用于策划的新闻引子含金量比较小,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无病呻吟,是一种办报上的花拳绣腿。伪策划的最大特征就是以观念说话代替用事实说话,某一新闻现象出现之后,就急于挖掘新闻现象背后的所谓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然后进行系列评论式的“话题报道”。在我看来,这种报道方式,首先是违背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规律,不是用事实展示新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内核,而是用贴标签式的观念向读者灌输所谓的精神价值;再就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向读者索要注意力,信息的提供者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读者由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策划事件的参与者;其三,这种策划的最终目的往往是非新闻性的,而是成为一种媒体进行自我营销的手段。
三、伪深度。所谓伪深度就是在某一个并不为读者所关注的问题上大费笔墨,作出某种似是而非的解读。表现为选项题的冷辟,报道材料的拼凑和罗列,注水写作,不注重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现在,很多媒体简单地把深度报道等同于“长度报道”,满足于材料和现象的罗列,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打读者的“马虎眼”,而这正是记者需要调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伪深度现象不仅是一个文风问题,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当前的新闻呼唤“三回归”。
一、回归信息本位。当前,因为是“厚报”,而每天的新闻又有限,很多媒体开始丧失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把做新闻渐渐演变成做杂志,不仅仅增加了媒体的成本,而且也淡化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导致既高成本又不受市场欢迎的局面。在这方面有两方面需得到改进:A、回归新闻本质,以信息赢得读者;B、加强新闻策划,特别是突发新闻和重大政策性新闻的策划,深度挖掘新闻价值,拓展注意力和影响力。
二、回归读者本位。媒体是读者的媒体。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读者。读者需求什么?简单地说需求三种东西:首先是政策方面的内容;再就是娱乐休闲;三是得到切实的服务。政策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让传统媒体处于次要地位。因为网络直播的速度会大大快于传统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在两个方面可以发挥自已的优势:A、加强服务,帮市民办实事;B、运作活动,让市民参与,扩大影响。
三、回归文化本位:A、新闻除了要有新闻性,还要有文化品味。B、要有相关的文化特色的版面,除了要有来自市场的和市民的东西,还要有来自文化的我心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