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黄金周,潜在的休假“危机”

(2008-09-29 21:33:14)
标签:

杂谈

                    后黄金周,潜在的休假“危机”

 

黄金周改革后的第一个“黄金周”。不知是因自已无出行打算,还是别的什么,觉得已失却了曾经“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热情,代之以散淡与随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不同的是,没有上班的环境,人有点落寞。周围的人一下子都停下来了,就像松了发条的闹钟,有一点点的溃散感。

在过去的黄金周里,很多想去的地方都去了。毕竟,在中国,值得去第二次的地方不多,很多的“第一次”已经在有意无意间被用掉了,所以“欲下襄阳向洛阳”的意绪也减了很多。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爱休闲爱游玩的人们同样会有此同感。景点的生长速度总不会超过节假日来临的速度,“无处可去”的情况理论上来看肯定会发生。那时,说不定假日越多真的越成为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取消黄金周好像势成必然。

其实,即便是现在,这种现象也不是我这个不想出行人的一已之想。放假制度与原来相比变了很多,不说人人都可休假,就在这个黄金周来之前两个星期,我们都才过了三天的“中秋节”,还没有完全从节日状态中找回感觉,马上又要休第二个更长的假期了。这样近距离的休假当然让人感到兴奋,毕竟不上班又拿工资的好事还是少之又少,但的确又让人感到有点惶惑,有点不明所以,总像哪里有点不太对劲,就像是借来的东西,更或是占便宜得来的东西,让人感到不那么踏实。但究竟是哪里呢?说不出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物以稀为贵,大把大把的节日,让忙碌的人,特别是工作狂们,好像中了五百万似的,一夜暴富,有点招架不住,有点惶然无依,像是兑了水的酒,失却了曾经的浓酽淳厚与芬芳。

所以,我在这里杞人忧天地想,度假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后,我们对如何休假是不是也要来一点社会学经济学甚至文化学方面的研究?探讨一些新的过节方法,帮助人们适应这种心态。黄金周一开始,大家都把它用在游览山水名胜上,虽然造成了景区和交通的压力,甚至在环保方面出了一些问题,但它满足了压抑已久的人们出去走走的需求,因此是一种大众心灵的解放。但,这只是一种很初级的形式,也是一种很大众化的形式,简便是简便,但是缺少个性,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这种粗放式的休假,后续方面越来越缺少动力。我们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当大多数人的这种欲望满足之后,该怎么办?总不能让大家都在家里憋个七八天,打麻将斗地主,请客送礼走亲戚,再添一个春节样的节日来。如果真这样,春节的意味是不是又要迅速地衰退呢?也就是说,改革后的节日,会不会客观上成为改变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看不见的推手呢?

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皆大欢喜的休假是存在着一些危机的,这种危机不仅改变社会心态,而且可能还在文化方面也产生一些影响。我们姑且把这种危机成为“后黄金周”休假“危机”。这种危机已经在我们这些懒得出门的人身上开始显现,因为只是初露端倪,还显得比较个性化,在有些人看来甚至还有些“贵族化”,因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人认真地进行研究,大家的关注的焦点好像还停留在要不要取消剩下的这个黄金周,要不要这么集中出行这些很表面的现象上,其实,这对于渐趋理性的黄金周来说已经有点不合适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