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生命大通道”上的艰难行走 |
商报特派记者前往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侧记 映秀,虽然这里已是满目疮痍,但如今终于走向你,感受自然灾难所带来的巨大不幸,感受这片土地上被爱心和热血挥洒的真情。 朝着映秀的方向进发 5月29日晨,成都的天空阴云笼罩,山雨欲来风满楼,锦官城仿佛一夜之间从盛夏跌进凉秋。 当记者准备好行李和干粮从住所下楼,准备直奔这些天来一直牵挂的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却发现已刮起大风雨,街上行人来去匆忙。 因为余震不断,风雨天气更加大了山体滑坡的风险,城区很多的士司机拒绝了记者前往映秀的要求。经过多次拦车无果后,一位绵阳王姓的哥终于被记者的诚意打动,答应搭载记者前往。 上午10时许,记者终于踏上成灌高速,打算取道都江堰挺进映秀。中午12时许,记者抵达都江堰市,之后换乘汶川县漩口、映秀一带灾民的便车继续前行。 在都江堰出城通往映秀的公路入口处,警方在此设置了一道关口实施交通管制,前往映秀方向的车辆须出示证件方能放行。四川省公安厅和交通厅联合发布的交通管制上介绍,由于前方道路尚未完全修复,存在山体滑坡险情,为保障这条连接映秀等重灾区的生命通道畅通,除救灾和运送物资等车辆外,其他车辆无 一路上滑坡险情不断 昨日,连接映秀的生命通道——213国道已经恢复通车。但是由于这条国道在汶川大地震中损坏严重,之后还遭受多次余震和山体滑坡破坏,虽然经部队、武警官兵抢修恢复通车,但是路况极为险峻。右侧近百米深的陡崖下是水流湍急的岷江,左侧处处是危岩滑坡体,路面凸凹不平,记者和几名附近灾民乘坐的面包车在一路颠簸中飞快前行,脑袋时常撞到车顶盖上,所有人都提心吊胆。 沿途的隧道经常因出现险情被阻断,记者在白云顶隧道入口前滞留20分钟后才得以通过。穿过白云顶隧道后,道路更加艰难。在大地震中,公路旁山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不计其数,重达十几吨、几十吨的巨石从山上滚落,砸毁公路护拦,横亘在路面上。 每隔一段路程就能看到,被巨石和滑坡体掩埋的大小汽车,有的车辆被巨石覆顶砸得面目全非,有的汽车四脚朝天只剩下骨架残骸,还有汽车被土石掩埋只露一角,由于暂时无法搬动,它们被遗弃在那里,让人震撼于地震灾难的惨烈。 记者和几名灾民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一边注视头顶的危岩,一边躲避路旁的巨石,飞快地挺进。下午4时许,白花村境内一段公路的急弯处,记者遭遇了一次大面积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和大堆土方将道路阻断。部队携挖掘机在此展开了紧急抢修,警察设置了路障,两端的车辆暂时禁行。而排队等候的车辆摆起的长龙绵延了几座山头。到道路重新恢复畅通,记者足足等了半个小时。 因大大小小的滑坡、塌方险情出现多次,从都江堰往映秀不到50公里路程,记者来回耗费了将近5个小时。 途经重灾区漩口镇 在前往映秀的中途,应车上灾民的请求,记者等下车实地踏访了汶川大地震的另一个重灾区漩口镇。 漩口镇一些村民房屋大多建在沟谷旁或山腰上,记者所见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没有一间房屋有人居住,村民不见踪影。 随车灾民介绍,很多村民在地震中丧生,现在没有撤离的人员已经转移到了山上,村民的财物大部分都埋在了废墟里,隔一两天他们才回家查看一次。 |
213国道这条连接映秀与外界的要道,成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最繁忙的生命通道。各种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车辆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全世界的爱心经此源源不断地注入映秀等地震重灾区。
沿途,“发扬一不怕累,二不怕死精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军车一队接着一队,铁军来了,武警官兵来了;满载食物和水等救灾物资的大货车呼啸而来了;带着急救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杀毒剂的全国各地医疗队来了;扛着通讯设备和发电机的通讯突击队来了;一队队搭建帐篷和板房的专家能手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富有专长的热心志愿者来了……他们带着灾区人民的希望来了。
在这条生命通道上,多支抗震救灾部队沿途安营扎寨,有的正忙碌于排除险情,有的正时刻准备着为灾民排忧解难。除此之外,一些地段还设置了医疗、食品等救助站,灾民可以免费获得救助。移动通讯的抢险人员,扛着沉重的设备,在高高的铁塔上,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铺设光缆和抢修基站,目前汶川县境内部分网络已恢复,很多灾民已能和失散的亲人取得联系。
据了解,由于政府的救济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目前灾区人民的生活基本能够保障,大多数没有转移的灾民住上了帐篷和板房,并且暂时有足够的方便面、矿泉水和大米等救济物资维持生活。
为记者等一行开车的是30多岁的的万成龙,他也是汶川县水磨镇的灾民。
一路上,他不停地哀叹,陷入了深深的沉痛之中。据他介绍,他家一栋刚刚建成,面积几百平方米的新楼房在地震中完全坍塌。为了建房子,他投入了20多万元,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除此之外,他还有一辆用来跑生意的车子被砸毁。除了一家三口性命无忧,地震几乎夺去了他的一切。
“眼看就要过上小康日子了,可是这场特大地震灾难,让我几十年的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在车上,万成龙不停地叹气哀怨,一脸的无奈和悲痛。“现在不知道做什么好,每天天黑就睡,天亮就起来。早晨起来,大吼几声才能缓解心中的憋闷。”万成龙说,这是很多村民的共同感受。
万成龙还介绍,除了大嫂在地震中遇难外,妻儿和自己均在地震中幸运地躲过一劫。他告诉记者,很多村民一家人在地震中全部丧生,这也是他唯一感到安慰和庆幸的地方。
“不能全靠政府救助,政府救助也不能管一辈子,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由于一家人都还生活在灾区帐篷里,儿子才6岁还要读书,万成龙开车揽起了生意,他相信生活会逐步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