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特派记者罗庆学
朱云峰5月24日凌晨发自成都
昨夜的双流机场依然忙碌.
昨夜的天府广场安宁祥和。
经过75分钟的飞行,昨晚11时25分,从三峡机场起飞的空客A319飞机顺利降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记者扣开汶川灾区的大后方,也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成都。
尽管已是午夜,但双流国际机场依然繁忙,只要关注汶川地震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很多支援灾区的物资和人员,都是通过这个机场入川的。可以说,它是后方到灾区前沿的重要入口。
眼前的双流机场,停满了大大小小的飞机,有刚降落的,也有准备起飞的,有国内航班,也有国际航班。据机场一位正在卸载物资的工作人员介绍,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天没有休息,虽然很累,但是亲眼见证了全国同胞和世界各地对灾区人民的爱心,所以心里依然感到温暖。
在双流机场通往成都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天府广场——的路上,两旁帖满了巨幅抗震救灾的标语,“众志成城”、“中国加油”……一字一句都振奋人心。的哥陈师傅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成都震感强烈,12日至15日,很多市民露宿接头避震,10多天过去后路边已经没有了恐慌的避难者,只有部分危房和高层居民仍然在街头睡帐篷。
陈师傅说:“地震发生后,成都经济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来旅游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我的营业额从原来每天700块左右骤然减少到500块左右。”
到达成都的标志性建筑天府广场时,呈现记者眼前是一片安宁。据了解,5。12地震以后几天,这里摆满了帐篷,到处住满了避难的市民。现在已经是凌晨时分,纳凉的人群逐渐归家,广场上一片空旷。附近小吃摊生意依然红火,很多食客正在谈论地震的灾情,几个小伙计上前“争夺”记者,他们操着标准的四川腔说,“我这里小吃,味道好得很!”,看不出地震给他们所带来的恐惧。
汶川地震后的成都,市民的心理到底如何?转移至此的伤员治疗情况怎么样?各部门如何进行灾后防疫?今日,记者将进一步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