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学习”有效起来
这年头,大约没有谁敢否认学习的。“学习性社会”,“终生学习”,“学习性团队”,这些都是当下最流行的热词。谁要是敢对这些东西说一个“不”字,恐怕是要受到鄙薄甚至打击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各行各业知识更新都很快,保持一种学习的习惯,不但地拓宽知识面,掌握新的信息和观念,提升业务技能和相关素质当然重要。但据我的观察,我们社会上的很多学习,虽然匆匆忙忙,花费巨大,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并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在集体无意识中以“学习”的形式消磨时光,浪费金钱,甚至有时候“学习”成了“浮躁”的幌子,这种“无效学习”连学习者自已有时都没有意识到。
从学习内容上看,我们很多所谓学习,都是比较热闹的娱乐化的职场沙龙。老师讲的,学生学的,很多只是大家的职场经验的再描述。这些内容绝大多数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不太需要大家动脑(当然很多脑筋急转弯类的题目),不太需要用严谨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论证,不太需要学生得出标准答案,效果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绝大部分是职场技巧,包括做人技巧与办事技巧。这些课上的很多经验都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你知我知大家知,只不过是被所谓的“专家”进行了一番学术语言的包装,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归类,更或再加上一些时新的案例,听上去有点新鲜有点神秘有点感觉“大开眼界收获很大”。
比如说“管理树”这个概念,被很多教师当作管理法宝来讲,其实管理者大多人人都会用的,不就是定项目定目标定人员定收益的分门别类的管理吗?这种内容比较泛的大众化学习,当作职场常识讲一讲可以,但要说这种学习对于真正地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有多大的帮助,还是需要权衡的。
这类学习在教学师资上也很成问题。有些老师是“空中飞人”,周末为“赶场子”一天之内上完了别人一个月的课程。有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实在令人担忧,讲经营管理却不懂股票,讲职场哲学却不知道卡耐基。有些老师的文化常识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他们不知道红军长征泸定桥上不是铁丝而是铁链。这种在时间上紧促,在知识上欠缺在知名度上却很高的教师,又怎么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从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是花了钱花了时间的,大家都渴望获得真知识。但也有很多人学习目的并不那么明确。有的甚至是跟风,看同事朋友学了自已也随报个班试试,并没有针对性。当然,有些人的学习本来就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建立人脉关系,有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这种学习的副产品更被看重。这种学习活动已经不再单是学习活动更是营销活动了。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自我修炼过程,这种修炼首先是技术层面,再就是思维层面,最后是精神层面。我们真正正需要的不光是一鳞半爪的知识点信息点,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这两种看不见的知识才是检验我们学习效果的真正标准。我们的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脚步却始终只是停在技术层面,这种学习即使有效,也是会被很快更新的。怎样才能有效学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一定要与自己的工作有关,不能是两张皮。更不能跟风。特别要多学专业知识。现在社会上的培训很多不讲专业只讲“管理”,泛而又泛。管理从来都是在专业基础上的管理,根本不存在纯粹的管理。现在很多培训都是讲的纯粹管理,案例又都不具备普遍性,参考性不太强。
再就是要多听业内有实战经验的专家讲课。现在专家很多,特别是讲经营管理的专家。根据我们读大学的经验,经管系在大学是比较边缘的专业,谁要是说他考上了某大学的这个专业,恐怕是不受待见的。但这个专业承担着重要的创收任务,因为它在社会上很火,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很多专家自已从没有过实践经验,包括管理实践,讲起理论来却头头是道,但有过管理经验的人能够听出许多破绽,要么与现实不符,要么与政策不符,不是那么回事。自已没有办过企业的人如何指导别人办企业?自已没有办过报纸的人如何指导别人办报纸?在我看来,没有实战经验的专家的讲课质量的确是应受到怀疑的。有一们讲经管的教师公开声称自已不会炒股,更不了解现代企业的上市过程,我不知道这个课究竟该怎么上。
此外,自己要带着问题学。不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过程完全是随机的,学习的方向不明确,学习的效果没法检验,最后学习也就是一个好玩的娱乐过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听课的重点明确,而且对相关的知识也会自觉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出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消化知识。这对于我们社会人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学习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学民产知经常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让它指导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让实践来检验我们的学习。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