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正义力量更让人感动
前几天,我的一篇博客《袁隆平的落选与路甬祥的遗憾》被新浪博客在头条位置以专题的形式推出,一天之内,访问流量达20多万次,留言达1300多条,创造了我写博以来的最高记录。我查了一下新浪博客的其它头条文章,大多都只有几千的流量,超过1万已属不易。这说明我的观点的确是击中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要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所以才吸引来这么多的眼球。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留言都是一边倒地赞美我的观点。在谩骂与攻击随处可见的网络上,能够获得这么多人的一致认可,让我在惊喜之余又多了一些别样的感动。有道是,文人相轻,知音难觅啊!
写作对我来说应当是职业,因为我是记者,本来就是靠写作挣稿费。但是我因为工作岗位的关系很少写稿子。当然,这也是一个借口,没有谁说管理岗位就不能写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更庆该写更象样的稿子。好在我们这种媒体给了我这种懒汉思想以适当的生存环境,不写稿子也不会掉饭碗,写稿子甚至可能还是与民争利“不误正业”,更还有“一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写‘本报’”的舆论环境扶持,所以自已也就“跛子拜年,就势一歪”,理所当然也合情合理的原谅了自已。
不过,作为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作为当年为了所谓革命理想千万百计投身报业,不惜花巨资(5000元)由人民教师改行当新闻记者不惜放弃北京就业机会而非要到地方干新闻不可的人来说,内心的那种执着的确是不容怀疑的。这种执着有一阵子被误以为年轻单纯,有一阵子又被误以为怀有目的,总而言之就是让人搞不懂。所以显得神秘。我其实自已也犯迷糊,我不断地追问自已,那股子改变人生走向的执着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难道当年的要死要活干新闻的结果就是这样不死不活,或者说无可奈何?十年的所见所闻,给了我一个答案,这个答案让我心态失衡,让我内心焦灼。因为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因为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因为不可抗拒的宿命。正是在这种失落与焦灼的心态中,我不断地寻找,不断地突破,熬更守夜,负重前行,出谋划策,历经艰险,不断地为自已的思想寻找出口。
几年下来,除了那些“易碎品”的新闻,还有了些自以为不太易碎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几本书和这些博文。但遗憾的是,我的博文大多是沉思性的,与娱乐至上的网络世界有一种不可逾越的“隔”,所以大部分文章藏在深闺人未识。
这次,这条稿件的出来,应当说是一种偶然性的,虽然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但它让我看到了网络的迅捷和强大。就相当于你的思想在很短时间内影响了20多万人,并且形成了强烈的互动与交流。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网络的道义力量。如果你的观点有足够的影响力,你的论证又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网络力量会把你的这种道义迅速传遍全世界!这条稿子在网络上传诵一时,成为很多著名网站上的热贴,同时也被众多的私人博客收集就是证明。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我觉得这句话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是思想者大多是孤独的,思想者往往不是被思想本身打跨,更多的时候是被要命的无处排解的孤独打跨,英雄失路的凄凉更在于精神的原野。没有伙伴的出发与行走更多的是靠意念的坚持与信心的把守。把内心深处的这种感动权当一份信心的礼物吧,让它激励自已继续前走,让它陪伴不再孤独。这是一个看似热闹实则孤独的思想者的给自已的鼓励和祝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