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胜利
---支持同行谢泳先生就职厦门大学教授
这几天,出了一件不是新闻的新闻,就是黄河文学杂志社的编辑谢泳先生被聘为厦门大学教授.说它不是新闻,因为文人特别是知名文人进入大学做教授,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了,那一拔文人中,沈从文和梁漱溟只有小学水平,远不及谢泳的专科头衔,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现代名师,成为学问大家;说它是新闻,因为现在大学里社会上唯学历是论的风气人尽皆知,专科生的位置在哪里?要教书,只能教幼儿园,进单位只能当工人。进入大学当教授,还真是一条很大的新闻。我所在的城市,一所二流的大学进老师,基本条件,就必须是博士学位。在学历高消费的时代大背景下,厦门大学以其唯才是举的行动发出了十分具有“个性”的声音,这的确是一条意义重大的新闻。
埋首于学问的专科生谢泳,能被声名远播的厦门大学看重,这是文化的胜利,这是“庶民”的胜利!也是谢泳长期以来以民间学人身份,致力于学术研究的胜利!作为新闻出版界的同行,我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祝福!同时,也要对厦门大学致意,因为从这里已经走出了三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他们分别是:鲁迅,易中天,谢泳!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民间”色彩比较浓厚。为什么这样说?鲁迅来到厦大时,正是国民党对他进行通辑的时候,他在这里有避难的成份;易中天从这里走向全国,以其个性化的讲述,让历史走进老百姓之中,成为电视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谢泳是民间有影响力的学者,在这里,他开始走向“庙堂”,完成人生角色的转变。而这三件事体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厦门大学的包容精神和唯学是举的知识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厦大的此举一定会像当年北大聘请沈从文、粱漱溟当教授一样成为文坛佳话,文化佳话,厦门大学也一定会由此而成为中国当今大学改革的典范。
当前,大学改革是社会的热点,很多人关注。大学教育要改革,首先是体制要改革,再就是教师进入制度要改革。体制改革也许过于艰难,非一时一校可以改变,但我们首先可以从我们能做的事情做起,包括教师的选拔和进入制度。目前,我们在选聘教师时过于地迷恋高学位,眼光也仅仅局限于校园,从学生到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学术因此而近亲繁殖,文化因此而与世隔绝。也正因于此,我们的学术和文化缺少一些民间气质和特色,清一色的学院派,烟火味淡,书生气浓,花拳绣腿无病呻吟的所谓成果充斥学坛,阳刚的富有创新的学术成果少之又少。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最有名的北大和清华在全世界大学排名都算不上名牌。
民间自有高人在,只要大学放低自已的所谓身价,给“民间”以位置,给高人以机会,开门办学,兼容并包办学,我们的大学文化,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大学精神,才会具有感召力。那种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办学方法与信息社会的特征格格不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谢泳,这滩来自民间的“活水”,定将激起教育改革的美丽浪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