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奖是如何诞生的
近几天,到荆门参加了一个新闻评奖活动,这也是本人第一次以评委身份“现身”新闻评奖大会上。很久以来,我一直想知道业内的好新闻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次终于有了一次全面了解的机会。
评奖会首先确立领导机构,掌握全局。领导成员大都由新闻界资深老专家担任。下设秘书处。秘书长是个关键职务,负责对整个评奖过程的谐调。
参评人员要分成几个小组,从单位类别上,分为日报组和晚报组;这两个组又根据新闻体的不同分为通讯组和消息组。领导成员分别任各组的负责人。每组负责人都要配一名顾问和秘书,顾问由省记协的专家担任,负责本小组的好新闻的最终确定和点评;秘书一般由本组最年轻同志担任,配合组长通讯联络人员,统计评分结果。由于相对资历浅年龄轻,我有幸被委以“秘书”的重任,这样就机会更全面地了解了好新闻的产生过程。
评奖时,为了让各单位的“评委”们可以回家交差,一般一开始就为每家单位评出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不论好坏,平均分配,大致可以算是普奖,获这个奖的稿件,大概也算是各媒体参评的最优作品了。这个奖评完之后,就要开始重点关注一些真正的质量好的稿件了。这个时候,一般也是一家家的报社来,如果大家都不作声,没有人提名,就说明没有入选稿件,大家意见统一;如果有人提议某稿件,大家就一同来讨论这个稿件,讨论它的主题、写作方法等。这时的意见往往不统一,一般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大致相同,组长和专家就要发出声音了。很多有争议的获奖稿子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尽管在开评之前组委会一再要求大家都要公平评奖,和谐评奖,但因为评奖的指标是一定的,所以在评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愉快的争奖的局面。评委都是从各报社来的领导,获奖的多少不仅是报社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领导的个人活动能力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项面子工程,大家当然都希望自已的获奖次数和等级最好。无奈僧多粥少,大家因此而弊气。比如,某单位推荐了10条件,每件都好;而另一单位则普遍质量较差,但因为照顾,获奖的稿件数量往往一样(每单位都有获奖率),差别仅在一等奖的个数上,这种差别往往又是一到两个。更有甚者,一家单位推荐的消息好,而另一家的通讯好,往往在照顾时出现不平衡,两种类型同时被照顾,导致质量高的报纸获奖反而还少。这样的评奖不仅朝走样。而且是没有任何意义了。
评奖完后,各小组将结果报到组委会,组委会召专门的会议确认,一般情况下,各小组的结果就是最后的结果,但有时候也有一些调整,如某有影响的报社得奖作品太少,某报社同类作品获奖太多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平衡。定评会后要召开一次专家讲评会,专家们对此次参评作品的整体印象,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
当然,这些只是大致的程序。从这个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新闻评奖与其它评奖一样,有其公平的一面,也有不公平的一面,平均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一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搞无计名的投票,投谁是谁?如果真的这样,有些弱势媒体就要吃大亏,在场的该媒体评委会非常难受。长期这样,他们就会退出评奖大会了。一旦出现了退会潮,那么评奖组委会就会面对臣大压力,在圈内形成很坏影响,评奖的整个组织就有可能崩溃。我听一家报社的老总说,他曾参加了一次评奖,自已单位推荐的稿件竟然没有一件作品获一等奖,而评奖的东道主却一人独揽多项大奖。在评奖大会上,他激动地站起来,对着主席台说,如果这就是结果,我们明年再也不参加评选了。火药味够浓的吧!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评奖背后累多少》,抨击了获奖背后的一些暗箱操作,那是没有参加评奖时对评奖的一些感慨。参加了一次评奖,终于发现,有些东西并不是大家不愿意绝对的公正公平,实在是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我从别的单位参评的老总处了解到,他们争获奖的等次和数量,并不是他们对获奖多么看重,他们主要看重的是单位的形象。获奖越多,当然自已脸上和单位脸上就越光鲜,相反,就有损单位和自已本人的自尊心了。其实,他们的想法也正是我的想法,这次我们推荐的稿子质量明显比别人高,所有在场的评委也认可,但评奖时我们得的奖并不是最多,只是站在了第一梯队。我没有和任何人争,大家心理都清清楚楚,你总不能一个人都把好处占尽吧。我们与另一家晚报有一篇一样的稿子,评委们都说我们的稿子好一些,我说,算了,让给别人吧。结果,那篇稿子得了一等奖。
有些老总不解地问我,你为什么要放弃?我说,我们得的一等奖算是最多的了,都占了,别人也没法交待。他们说,你说的是大实话。我说,咱干新闻的人不实在点,不宽容点,天天还呼吁别人要为和谐社会作贡献,岂不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吗,权当作个示范吧!
前一篇:于丹的书很粗糙
后一篇:文人的号召力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