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的书很粗糙

(2007-03-17 22:33:13)
于丹的书很粗糙
 近日,抽时间看了于丹的两本流行书《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说实话,看完后如果让我谈谈“于丹心得”,我可以一言以弊之:于丹的书很粗糙,观点很一般,是典型的写得没有说得好。从整体上看她的文章不像是出自一个教授的手中,倒像是一个学过一点诗歌创作方法的高中生的读后感,缺少应有的生活质感和学术厚度。
从主题上看,她书中的命题几乎没有任何新意。比如《庄子心得》中,她核心的内容就是“境界有大小”、“认识你自已”“总有路可走”“坚持与顺应”等。这些命题在所有的励志书中几乎都能找到,如丁远峙的《方与圆》等,后者写得也比于丹到位得多。这样的主题别说在央视面对全国人民,就是面对一个大课的教室,我认为也是不够的。不过,这也从反面说明,我们忙碌的观众读书实在太少了,心灵太焦渴了,就是望梅也能止渴啊!
从行文上看,大都是“感想+庄子原文+其他事例+庄子原文+感想”的结构模式,很平面化,逻辑性比较差,或者说没有,读完后犯迷糊。一些生活例证的引用也很普通,而且明显地不可信。比如说地质学教授带领学生进溶洞勘测那一段,如果是真的话,那就说明教授对学生们的生命太不负责任了,明知道很危险为什么不提醒而非要自已偷偷摸摸做返回的记号?难道为了说明要“记得回来的路”的道理而不惜拿那么多学生的生命来做赌注?
从语言上看,抒情成份比较浓,让人读着有点发虚,就像是蹩脚诗人的不成熟的不分行的作品。大概真的是得了庄子神游八极文风的真传,语言太开太散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经不起审视。
更为严重的是,她的书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比如《庄子心得》共150面(75页),她自已的稿子只有96面(48页),其余的都是《庄子》原注。真不知是于丹的“心得”还是庄子的“心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她的书带有明显和速成和敷衍之感。
与另一位讲慈禧的女教授隋丽娟的书相比,于丹的书显得感性粗糙凌乱,文字的扎实程度远不及后者。但奇怪的是,于丹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却远远地大于隋丽娟,这一点从她们书的销售量可以看得出来。我认为,这与于丹的良好有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于丹讲课时,语言流畅,开合有度,有一股特定的不容辩驳的气势,特别是一些抒情性话语的运用,比较富有感染力,让一般读者更容易接受。
不过,讲和写毕竟不是一回事儿,为什么演说家往往当不了作家,而作家往往也当不了演说家?说,更多的是要以情感人,而写则更多的是要以理服人,要经得起反复的审视。所以,我认为于丹的流行既不是靠的坚实学问,也不是靠的“清明理性”,她的核心竟力在于她的良好的表达,通俗点说就是靠“耍嘴皮子”,而不是“耍笔杆子”,仅此而已。
现在许多人又在就她的讲座是否亵渎了传统文化而进行讨论,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是谁,只要你真正听了于丹的讲座,你信服的不是她所讲的内容(那内容是老生常谈的,远不及一引些普通励志书),更多是她讲课时的挥洒自如的神态和气度。也正因为这样,她的书再粗糙,因为有了说的吸引力,所以普罗大众也依旧趋之若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变味的3。1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