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掌难鸣
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在外表上看有时候反而是沉默的。
因为沉默往往与周围的人有一道鸿沟,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这样,心理丰富的人有时候反而缺少朋友,除非他拥有某一个圈子。
但心理丰富的人更注重自我,圈子有时候也救不了他们,他们越是在圈子中,孤独感反而愈强烈。
这个时候,心理世界丰富的人就开始自救。
这样,文人就产生了。这是真的文人。而不是附庸风雅者。
文人的写作很多是为自救的。
直笔或曲笔,目的只有一个,自救!
把灵魂从疼痛或无聊中解脱出来。不平则鸣,是之谓也!
但在自救者中,也是有不同类别的。
从形式上看,不同的天分的人,追求不同的形式:
有人喜欢用诗歌。这种人的意像营造能力比较强,语言的节奏感也好,思维的跳跃性也行。这样的人叫诗人。但诗人的语言跳跃能力和意像营造能力决定着他们诗的水平。有的诗人,意像不准确,跳跃度把握的不清晰,诗歌写得很糟糕。更糟的是,这样的人内习没有标准,对别人的批评反而嘴巴硬;我认为真正的好诗,意像一定是准确的,感情一定是真诚的,语言的跳跃度和转换过程一定是合适的和自然的。
有人喜欢用散文。这种人性情比较散淡。但这是一种老练的散淡。有些人一上来就写散文,形散神不聚,而且长篇大论,无头无尾,不懂散文这道。就像书法家随意挥洒车行书与不入门的人随意挥洒写行书一样。大易往往是大难。散文就是。易学难工是也。真正入门的散文是不是辞澡的华丽,不是语句的并不是整,也不是剑拔弩张的凌厉。是平和,是贺融,是娓娓道来,是曲径通幽,是不着痕迹,是拉家常,是言在外理在内,是平实和从容。总而言之,是一种平和通达的文字关态吧。
有人喜欢用论文。我不把它与散文并列,因为议论散文现在太发达,必须另立门户,否则尾大不掉,纠缠不清了。用论文表达观点,天经地议。这是直率犀利人的常用文体。我认为作者喜欢用什么文体与他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直率的人不易写好曲径通嶷的散文。在议论文里,有人喜欢过多引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已的正确,我认为不妥,你的文章就是你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境下发表的,说服力不强。论文最好都是自已的想法,引用在我看来是一种观念的自戕。
有人喜欢用小说。用别人的故事说自已。这种体裁展得开,也最见功力。有人甚至说,文学水平主要就是小说创作水平。我同意这个观点。小说的创作是一种立体式的写作,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矛盾,穿插其间,更体现写作者的综合实力,相当于体操比赛的全能。
无论哪能种形式,从最后的效果看,不同能力的人取得的成绩又大相径庭。有人大红大紫,有人默默无闻。这里纵然有能力有原因,机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文坛怪才,客死江湖,并非能力不足,也不是努力不够,机会不光顾也。天灭文人!
在江湖文坛,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他们文而优则仕,进入另一个生活圈,在更高的层次中观察和体验世态炎凉。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参与倾轧,身陷囹圄;有人苟且而生,唯命世从;有人退守田园,身隐山林;有人我行我素,渡尽劫波。但多数不成功的文人们最后很不好收场,文人心态养成之后,看什么都不顺眼,愤世嫉俗,以邻为壑,与这个社会往往会形成很深的隔膜,心灵上很容易被边缘化;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也不被周围人接纳。真是“进亦忧,退亦忧”,最后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历史上许多书生的英雄失路之叹大都是这种心态使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