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国平为什么不当作协会员

(2006-12-13 14:03:46)

周国平为什么不当作协会员

      近日读周国平的散文《与中学生谈写作》,才知道他目前还不是作协会员,也就是说,他还不是注了册的正式作家。只要对当代文坛稍稍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周国平是当代散文的大家。他以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大众化的写作手法,在花拳绣腿,虚弱无力的当代文坛独树一职。他的散文,包括哲学论文,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糊弄读者的专家手笔,而是以谈心的方式委委道来,亲切而富有哲理,充满了个性化的魅力。在这个广告满天飞,以争名夺利为目的,不择手段提高个人竞争力的年代里,他这种自外于“作家”圈外的举动不由得让人感到吃惊。

老实说,我作为一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对当下很多所谓作家散文家的作品都不敢恭维,因为他们要么是缺少生活体验和生命深度的花拳绣腿,无病呻吟,要么是虚情假意,充斥着铜臭味的旅游文学和传记文学。这些文章普遍缺乏的是“真性情,真灵感,真思想”。但周国平让我看到了当代散文的光亮所在。他的文章真实雅致而又深刻动人,克服了一般文人一真就俗,一深就呆的老毛病。他的文章一方面把哲学的人文关怀普世化,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哲学化了的生与死,爱与恨的人性光茫普照;同时,他又把生命的感悟哲学化,对生命个体的现实苦难和心灵梦魇进行超度。他言人之不能言,真正做到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受到了从普通中学生到专家学者们的普遍欢迎。以周先生的作品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别说加入作协当个会员不成问题,就是捞个一官半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国艺术界,“艺而优则仕”的现象同样存在。有人相声说得好,在与本专业牛马不相及的官场可以弄个县长当,周国平在本专业之内,搞个分管领导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样说有点玩笑的嫌疑,特别是对周国平而言,更带有一种戏说的成份。周国平以他的安静(他的一本书的名字)和朴实,以他哲人的智慧给了我们浮躁的时代一剂心灵的镇定剂。

 我们还是来看看周国平为什么不当作协会员吧?在那篇文章里,他并没有说明原因,他只是说:我的专业是哲学,不是文学。我写过一些东西,因为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难懂,人家把它称作散文,也就把我称作作家了。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确喜欢写作,写作的确成了我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周国平的作家称号不是来自官方,而是来自民间。他以一个民间作家的头衔自居。他写作的力量来自内心,原因只是喜欢。在这一点上,他与我们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想当书法家的人当然喜欢写字;想当歌唱家的人当然喜欢唱歌;想当演员的人也喜欢演戏;想当官的人也喜欢应酬。也就是说喜欢,只是一种干成某种事的共性。

在这里,我们再追问一句,他喜欢写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一点,你问不同的爱好的人,答案也绝对是五花八门。在写作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说,因为想当作家。再问问,为什么想当作家,答说:作家有名有利。周国平在这一点上显现出了巨大的与众不同。他的答案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写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是一个念头,一种想法,一种观念。这种生活没有任何的客观原因,仅仅因为是内心表达的需要。他有一篇文章叫《我没有意识到我是在写作》,不看内容,题目就说明了一切;二是用写作来超越现实生活的苦难,也就是用来排解来自现实的种种挤压,这里写作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这种目的性还是来自内心,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把自已与苦难拉开一个距离。写作的时候,我们好像从正在受苦的那个自我中挣脱出来,把他所遭受的苦难作为对像,对它进行审视、描述、理解,距离就是这么拉开的。我写《妞妞》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好像有一个更豁达的我在引导着这个身处苦难中的我。”三,写作是一种“朝圣”的方式,我所理解的“朝圣”是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越,和对精神的皈依。它是较内心生活来说更为本质的内心指归。他说:“在我们的尘世遭遇中,有一些是具有精神意义的,正是通过它们,我们才对天国的事物有所领悟。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时,如果从来不触及到另一双也在摸索的行为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爱的光明就永远不会降临到我们心中。”他的写作行为,都是“伸出手”的行为,只不过,很多时候,没有人能握住“这只手”。 

那么周国平为什么又不愿意加入到圈内呢,这种心态与进入圈内并不是矛盾的呀?在这里,他有两篇文章间接地加答了这个问题。一篇是他在参加完老舍文学奖评选后写的《外行的点评》。他在文章中说:“我自已只是个散文的业余作者,让我来点评获奖作品,大约是要听这一听外行的意见。外行的意见,不妨姑妄说之听之,说者听者都放松。”这话的言外之意是,他属圈外人士,你们别拿我的话当真,我直说我想说的,说错了也别往心里去。他用“圈外人”这个角色为自已寻找“自在的内心世界”撑起了一把伞,让这把伞在世俗社会里遮风挡雨。第二篇文章是他为自已的作品集《安静》所写的自序。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必须为自已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惟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我在写作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我的写作应该同时也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主就要受到怀疑。无论什么东西威胁到了我所珍惜的这种内在状态,我只能坚决抵制。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权衡利弊,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毫无疑问,周国平认为所谓的“圈子内”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威胁”,一种干预。这和我们一些风头正劲的作家视“圈子”为平台,为保护伞,为自留地,为跑马场等绝然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真正和别的心浮气躁的作家区别开来,保持一种内在的写作动力,而这种内在的写作需求也正是他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的写作缺乏内在动力,就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好了。一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无论是谁在技艺中活一辈子是可怜的。”正因为这样,他甚至对一些作家求之不得的发表文章的机会都视作畏途:“我要努力保证我的写作状态的健康,这样来分配我的精力: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少量的时间来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并且要言之有物。”

周国平在他的《安静的位置》一文中批评了当今浮躁不堪的学风:“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的嗅觉,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娈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他自已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给我们作了一个安静的表率。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静的图景: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戏水,有人拾贝壳,有人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的人看得更完整。

多美的安静图啊!周国平在这里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大海,而我们又何尝不是看到了周国平内心深处那片广袤深沉安详宁静为我们带来生存智慧的大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