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死了,不是某种体裁死了,也不是指某个流派不存在了,更不是指某个人不在了,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良心,一种人文的心态,一种尊重文化和文人的社会氛围不存在了。这个死是一个“文学”的说话。一些作家拿出比如现在作品有多丰富,各种作家如何层出不穷来证明文学没死,为就有点言不及意,有点不“文学”了。
笔墨出自胸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的阅历见识和表达能力,有时跟胸襟不是成正比的。胸襟更具有道德的意义,与文章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文章的好坏与识见与性格气质,与思维的特点,与文字和文体的修炼有关。文章的底气是思想与技巧的无痕的统一。
散文的语言以质朴为要。过于的虚浮会让人不舒服。当然这种质朴不是那种糙手的质朴,如岩石;而是像乌金,不是光亮耀眼的,而是灰溜溜的,敛尽光茫,自然无暇。
不同性格的人,会写不同的文章;不同性格的人欣赏不同的文章;不同时期的人欣赏不同的文章。普通人这样,名家亦如此。当然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的写作水平要比较准确地表达你的思想。而你的思想又是别人想说没说,或者你的表达形式别人不曾用过的。散文的好坏主要跟你说了什么有关,当然还有“怎么说”这样一幅框架。
现在真正的作家在民间,在非文化行业.他们的写作状态是轻松的,非功利的,过于"文化"的写作,只会让文学进入死胡同,使文字丧失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我看来,现在大多数文人的写作,是没有地气的写作,这种写作就像是一支只通火线而没接地线的灯泡,照不亮别人,也照不亮自已,他们只能在太阳光下拿着灯泡自我欣赏,而且还霎有介事的讨论,是一百瓦还是两百瓦.
谢先生,你的论文本身就是散文,或者说是思想随笔,但我认为在行文方面要有更多的灵活性。少年老成,可能跟你做评论的职业有关。但我认为,文章的厚重固然重要,但阅读的愉悦也是要考虑的。一块砖一样的文章也许可能用他来做房子,但是一个玻璃钢却可以用它来养金鱼。不不知道,你的文章是想别人用来做房子叶绿素,还是别人用来装饰生活,制造情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