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三峡大坝全面挡水以后,对库区的地质有何影响?
曹广晶:对三峡库区地质和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我国专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取得的科研成果居世界一流水平。
三峡坝区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远离地震活跃的板块边缘。在历史上,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最大地震震级为6级多一点,但三峡工程是按照7度地震标准设计,8度地震标准设防,即使发生地震也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不会影响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
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已建立了三峡地震监测系统,还制订了三峡库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三峡库区蓄水两年多,库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多,但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及枢纽无危害性影响。滑坡是长江上游分布较为普遍的地质现象,水库蓄水和库水位变动,有可能导致库岸失稳。对此,专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调查和研究工作。
据悉,三峡库岸全线长5014公里的干支流库岸中,稳定以及较为稳定的库岸长4629公里,占库岸总长的93.3%,剩余欠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库段,除链子崖为危岩体之外,都只是普通的崩、滑体分布段。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原有的一些大的崩滑体大都已经处理。
鉴于三峡工程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库区195个紧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2005年4月中旬全面启动。从总体上看,在无三峡水库前,崩塌、滑坡对长江航道有严重威胁。水库建成后,由于江水变深,崩塌体和滑坡体入江碍航的危害将大为减轻,也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
三千余万元用于中华鲟研究
记者:三峡大坝对长江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对中华鲟采取了什么保护措施?
曹广晶:三峡大坝的修建影响到6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它们是: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和胭脂鱼。近年来,三峡建委组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对影响区的水生生物进行了严密的监测。
为了保护中华鲟,国家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自1984年至2004年,共向长江放流幼体中华鲟已近453万尾。
20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在没有可借鉴资料的情况下,从零起步,积极探索。从最初的网捕中华鲟过坝自然繁殖、葛洲坝坝下中华鲟性腺发育调查到人工繁殖试验性研究,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功繁殖出中华鲟幼苗,并于1984年首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6000尾。1988年,向长江放流中华鲟幼鲟12万尾、9至12厘米大规格中华鲟5000尾。1995年,中华鲟研究所攻克幼鲟培育技术难关,形成稳定的大规格中华鲟放流能力;1999年,中华鲟研究所达到年度向长江放流大规格幼鲟5万尾以上的能力。截至2004年,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4537309尾,为保护并繁殖中华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4月,中华鲟研究所再向长江放流幼鲟10万尾及胭脂鱼科3000尾。中国三峡总公司对中华鲟研究所累计投资37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