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与艾滋打交道,感动中国!

(2006-11-03 20:00:31)
专访:与艾滋打交道,感动中国!

———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中国防艾著名专家桂希恩

发表时间:2006-10-20 9:21:11  来源:中国三峡传媒网-三峡商报 编辑:竺夕 专访:与艾滋打交道,感动中国!

  新闻背景
  昨日,中国防艾著名专家桂希恩教授来到宜昌,在艾滋病防治高层论坛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记者就读者关注的防治艾滋病焦点问题对桂希恩教授进行了专访。
桂希恩教授,69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医学院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首次发现“艾滋病村”

  问(以下均为记者问):桂教授是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1999年您实地调查首次发现了河南“上蔡文楼艾滋病村”,能讲讲您当时发现艾滋病村的情况吗?
  答(以下均为桂希恩教授答):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卖血在中国因经济利益驱使很普遍,许多人将血液抽出来,容易保存的血浆被取走后,血球被还输到体内。由于管理上的疏忽,许多人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河南上蔡县文楼村发现的艾滋病人主要就是通过卖血感染的。
  问:请问湖北省由于卖血感染的高发区在哪些地方?
  答(沉思)襄樊、随州、浠水、巴东、大冶等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多因卖血感染。
  问:目前的艾滋病传播途径仍以卖血感染为主吗?
  答: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重视,卖血得到杜绝,开始提倡无偿献血,并且献血的前、后必须进行检测。因卖血感染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经吸毒、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越来越多。

天天打交道 我没被感染

  问:1960年您大学毕业时,同学们都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您的父母亲都是武汉大学的知名教授,完全有条件留在武汉。但您却没有留在武汉,到青海从事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请问您当时怎么会决定到青海从事艰苦的工作?
  答:当时响应号召到边区,在青海16年的经历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可以说,没有前16年(青海的工作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在青海工作时我经常到农村中去,于是与老百姓结缘,中国的传染病主要在农村,比如艾滋病、血吸虫病、肺结核、乙肝等等,我认为,不到农村,就不是完整的传染病医生。正是有了青海农村的工作经历,之后到河南的农村中调查艾滋病对我而言很容易。
  问:2001年5月,您将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做全面的检查,医院将他们安排住进一栋将要拆掉的两层宿舍楼,此举立即引起邻居们的抗议。面对重重压力,您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与这些病人同吃同住,请问当时您的这种做法有没有受到家人的反对,您怎样看与艾滋病患者同吃同住?
  答:当时5名艾滋病感染者从河南来到武汉,他们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朋友,邻居不让住进宿舍楼,必须立即带走,可是没有其他的地方安排,我就将他们带到了家里。当时家里人也反对,我就给他们解释为什么将病人带到家里来,得到了家人的同意,也以此告诉大家与艾滋病患者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被传染。
  有一次到武汉做演讲,有人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问道,“你得了艾滋病没有?”这个提问问得有道理啊,我与艾滋病人接触最多,几乎每天都接触。他们在我的家里住过,每次为艾滋病携带者检查身体,我都要为他们抽血,提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不过幸亏我准备了(笑),我说我没有得艾滋病。像我这样的人都没有得艾滋病,你们还怕什么?
  问:2004年2月28日,欧洲著名银行家马丁·哥顿先生亲赴武汉,把专门用来表彰对中国艾滋病教育和预防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贝利—马丁奖”颁发给您,您当场宣布将“贝利—马丁奖”的奖金5000美元拿出来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在防艾工作中,据说您自己投入了许多钱,您怎样看将自己的收入投入到艾滋病防治中?
  答:早期做是看到人家困难,想要帮助他们,现在也是在帮助困难人。在防艾工作中,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钱,我的家人、亲戚捐的钱,还有许许多多慈善家们捐赠的钱,大家齐心协力,都是在帮助有困难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